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美文欣赏] 《二泉映月》辛苦不寻常

0
回复
760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主楼
发表于 2006-11-25 21:3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边学习排演国外成熟的芭蕾艺术作品,一边创作中国自己的民族芭蕾精品,这是辽宁芭蕾舞团始终坚持的建团宗旨。他们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天鹅湖》、《海盗》、《吉赛尔》等世界芭蕾经典,更创作演出了《梁祝》、《家》、《末代皇帝》、《嘎达梅林》、《二泉映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其中,创作于1996年,目前已经演出219场的《二泉映月》的创作和修改历程,体现了辽芭不遗余力打造民族芭蕾精品的执着精神。 艰难起步,成功赢得各界认可     《二泉映月》创作之初,辽宁芭蕾舞团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把一支二胡名曲演绎成戏剧故事,搬上芭蕾舞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决定。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传统音乐的经典在中国家喻户晓,它优美的旋律、东方式的美感和深厚的内在意蕴,使它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因而它的音乐性完全可以发展为交响性和戏剧性,并为舞剧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定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这些优势将保证这部舞剧走向成功之路。    《二泉映月》的创作经过数不清的艰难。仅剧本的创作就用了半年时间,19次的反复修改。在一个接一个的难题被攻克之后,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诞生了。当辽芭把《二泉映月》送进剧场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转而欣喜,进而欣慰。因为观众和专家几乎是立即就认可了这部戏。舆论认为,这是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之后的又一国产芭蕾力作。有专家评论:创作者着力营造的中国写意画般的意境,使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去感受着月影、泉魂、舞韵传达出的令人心动的情致,品味到了中国芭蕾舞剧所展示出来的动人风采。1999年末,《二泉映月》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等城市进行巡回演出近40多场,所到之处座无虚席、观众如潮。在1997年全国第二届舞剧观摩演出中,《二泉映月》一举囊括了优秀剧目、编导、作曲、舞美、灯光、演员等全部奖项。还获得了中国戏剧节金奖和辽宁省艺术节金奖。 自加压力,不断修改日臻完善     从《梁祝》的久演不衰到《二泉映月》的初战告捷,使辽宁芭蕾舞团更加坚定了探索民族芭蕾发展之路的信心。当然,他们并没有因欣喜而忘形,团长王训益有了这样的体会:其一,中国的民族芭蕾在国内演出比外国芭蕾作品有市场,观众喜欢自己的民族艺术,《二泉映月》的成功演出,证明高雅艺术可以走近大众;其二,一个艺术院团必须有自己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辽芭今后将不断地推出民族芭蕾新作;其三,好作品必须千锤百炼,《二泉映月》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要进一步加工和修改;其四,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好剧目必须有好演员的支撑,否则再好的东西也立不到舞台上。
    现在,辽芭有全国最大的舞蹈学校,来自全国80多个城市和日本、韩国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使辽芭的人才储备极为丰厚。多年的蕴蓄,使人才外流变成了人才倒流,很多国外和北京、上海的演员都希望聚拢到辽芭的大旗之下。《二泉映月》成功的起步,让辽芭领导产生了“野心”,他们要把她作为团里的保留剧目予以深加工,使其日臻完善,最终能在中国芭蕾史上留下一笔,在大众中流传下去。于是,在没有任何压力,也不为参加评奖的情况下,辽芭一边排演新作品,一边下功夫修改和锤炼《二泉映月》。此间,吕萌、焦洋等一批优秀演员成长起来。根据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二泉映月》的二次修改向芭蕾的民族化更靠近了一大步。结构上,加强了戏剧性,故事更贴近人物生活的地域特色;舞蹈上,将江浙的舞蹈韵律融会在芭蕾中,舞段的构成和衔接更有“张弛度”;音乐上,将茉莉花等江南音乐的旋律引入其中,并强化交响性;舞美上,把竹林、阁楼、小桥搬上舞台,营造出浓郁的环境氛围。经过了一年时间的修改,《二泉映月》开始大规模地推向演出市场。由80多人组成的演员队伍从北京出发,先后到上海、广州、深圳、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大、中、小城市演出。一边演出,一边又进行了无数次的小调整。 脱胎换骨,打造精品不遗余力     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前30台初选剧目之后。辽宁芭蕾舞团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开始对《二泉映月》进行又一轮精益求精的全新打造。显而易见,第二次修改之后,已经演出了5年的《二泉映月》要适应人们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所发生的变化,仅靠小打小闹的修改肯定不行。因此,辽芭决心下大力气,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创作一个全新的,跟上时代前进脚步的《二泉映月》。版《二泉映月》在故事结构、矛盾铺设、细节设置上都做了调整。以悲欢离合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一个美丽爱情和人性的摧残,在人性和桎梏的对立中增强了戏剧冲突,深化了主题思想。新增角色古母解决了反面人物概念化脸谱化问题。王训益说,此次修改在舞蹈本体上也有重大突破,解决了古典芭蕾固定模式、固定动作和《二泉映月》人物之间的两层皮问题。舞蹈的编排完全从环境、故事、人物出发,用个性化的舞蹈语汇去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舞蹈风格杂糅了古典芭蕾、现代舞和中国民间舞蹈的精髓,既不失美感,又充满新意。虽然因此加大了舞蹈的难度和演员的体力支出,但功底扎实、技能高超的辽芭演员们完全胜任这样的改变。新版《二泉映月》的音乐在强化民族特色的同时,增强了交响性,不同声部、不同器乐合唱似的交织起伏,高亢的震撼、低缓的抒情与剧情的推进,人物的刻画相互呼应。另外,新的舞美和服装设计也针对观众求变求新的欣赏要求,更加注重了形式美。
参与人数 2舞币 +20 收起 理由
wjcdma + 10 追加
月angel + 10 精彩评论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舞币 +2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分享
收藏0 0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