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09 编辑
2008-11-1 3:42:00 来源: 蚌埠新闻网
       昨晚,美丽的淮河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场文化盛宴——大型实景歌舞史诗《好一个花鼓灯》,让各方嘉宾、客商和珠城市民大饱眼福。
       花鼓灯是代表汉民族的最具震撼力的民间舞蹈,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以花鼓灯的发展历史为经,以淮河流域以及蚌埠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和重大文化名牌为纬,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充满诗意。“祖先鼓声、华夏一歌、垓下悲歌、淮河欢歌、大河日出”五个篇章,以浪漫的、诗化的、音乐舞蹈化以及纪实性的手段,借鉴山水实景演出手法,充分使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以一个全新的创意和策划,打造一个带有鲜明蚌埠地域化特征,同时又具有强烈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充满现代和时尚意味的大型晚会。
        七千三百年的古老文明史,催生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也创造了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花鼓灯,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最完整的舞蹈语言。在第一篇章《祖先鼓声》中,中心舞台及两个副舞台上,情景再现了7300年前双墩人生产、生活、劳动的场景。河塘、草丛、大树、狩猎、捕鱼、收割、制陶的人们,他们唱起了原始的歌儿,节奏时而缓慢有力,时而欢快激越,在激烈的音乐声中,世上最早的表现中国少女美丽形象的陶塑艺术品诞生了。汤汤淮河水哺育了亿万淮河儿女,蚌埠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华夏一歌》再现了4300年前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垓下悲歌》则在刀光血影、金戈铁马中再现了世界战争史上一个决定国家历史命运的伟大战役,也诞生了汉朝、汉服、汉族、汉语、汉字,以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典故。 淮海战役1948年冬天在这里打响,蚌埠解放了,人们玩起了欢乐的花鼓灯,唱起了《淮河欢歌》。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花鼓灯被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的代表、“汉族民间歌舞的典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发展如日中天。
        第五篇章《大河日出》是蚌埠花鼓灯艺术最精彩的展现,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95岁的冯国佩身手依然矫健,娄楼、高小平、金明、王若琴风采依旧,青年演员则挑起了大梁,儿童传承后继有人!老、中、青、幼同台献艺,充分展示了花鼓灯艺术在淮河两岸的传承、发展、繁荣。而《鼓乡情韵》则证明了花鼓灯艺术蓬勃的生命力,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民族歌舞表演的重头戏,曾经让世界惊叹,而昨晚也再次把全场观众带入激情与欢乐的海洋。
        花鼓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她就像我们身边的汤汤淮河水,川流不息,人们终究会感受到孕育其中的滚滚波澜。歌舞《好一个花鼓灯》在反复咏叹中,与漫天焰火一起,把演出推向高潮。 《华夏一歌》演绎花鼓灯起源。 著名舞蹈艺术家王晓燕表演花鼓灯。 淮河民歌展现出淮河儿女的情怀。 冯国佩大师登台献艺。 序曲《家园》这里古老而又神奇、英雄辈出。 演出首次采用实景与舞台结合,创造诗画般的意境。 世界上最早的刻划符号述说着淮河的故事。 《祖先鼓声》唤醒了勤劳勇敢的淮河儿女。 虞姬抚琴别霸王。 《垓下悲歌》“四面楚歌”在这里唱起。 这里诞生了与长江、黄河文明同样灿烂的淮河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