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舞的这种分类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根据表现舞蹈内容的需要,不同类型的舞蹈在表现手段上也会有 )所交插,不过在创作中还是要确定以哪一种舞蹈类型的形式规范为基础,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某一种舞蹈类型的艺术特长,使其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二、叙事性舞蹈(情节舞)
一般以情节、事件的发展来反映生活内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舞蹈结构的形式规范来看,大致可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这两种舞蹈结构的主要艺术特点,我们在本书的第十二章中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两种结构形式各有自己的特长,在舞蹈创作中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或采取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来择取。时空顺序式的情节舞,由于是根据客观事物自然次序的先后来安 )排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其结构形式脉络清晰、线索明确,比较通俗易懂,容易为广大观众所理解接受。而时空交错式结构,由于打破了时空自然顺序的局限,可以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表现无限宽广的时空中的生活内容,描绘和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在精神世界,如运用的好,可以调动观众舞蹈审美中的艺术想象创造力。故而在扩大舞蹈题材的表现范围、增加作品内容的容量,以及丰富舞蹈的表现手段、加强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戏剧性的舞蹈(舞剧)
这是舞蹈艺术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综合吸收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从而创造出的一种舞蹈体裁。从舞剧的审美形式来看,大致有戏剧性舞剧、交响性舞剧和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舞剧三种类型。
1.戏剧性舞剧
戏剧性舞剧是按照戏剧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即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是舞剧发展历史上主要的审美形式,因之,有人又把这种舞剧类型称之为传统式舞剧。这种舞剧比较重视戏剧结构的逻辑贯穿,所以大多采用时空顺序式结构,即使表现回忆、幻想或梦境时,也用明显的暗转场景变换的方法,使其与现实的时空有着鲜明的界分。我国舞剧中,50年代的《宝莲灯》,60年代的《五朵红云》、《红色娘子军》,70年代的《丝路花雨》,80年代的《凤鸣岐山》等,都是这类舞剧的代表作。
2.交响性舞剧
交响性舞剧是按照音乐—交响乐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是在交响乐的基础上,用交响乐的写作原则(主题、副题、变奏、展开、和声、对位、复调以及再现、对比等),按交响乐的结构和形式特点进行舞剧的构思和艺术表现。它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渲染、描绘来表现生活和展示内容。强调以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舞蹈(听命于音乐的舞蹈)为塑造舞蹈形象的表现手段,反对自然形态的生活模拟动作手势,追求高度的舞蹈化。据国外舞蹈理论家认为交响性舞剧的创作实践开始于19世纪末叶,《天鹅湖》第二、四幕中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交插和相互衬托等舞蹈场面,和其后福金的《仙女们》都是舞剧交响化的成功尝试,开辟了舞剧交响化的先声。
前苏联老一辈舞蹈家洛普霍夫从20世纪20年代就创作演出了根据贝多芬第四交响乐编导的《伟哉苍弯》,其后还有另IJ里斯基、格里戈罗维奇等舞剧编导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产生了《宝石花》、《希望之岸》等以交响乐为主要创作原.则的舞剧作品。美国的巴兰钦是西方创作交响性舞剧的代表人物。他根据一些世界名曲如巴赫的《巴罗科协奏曲》、比才的《c.,大调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三组曲》等编成的舞剧大都是无情一节的写意作品。
交响性舞剧80年代才在我国出现。1985年舒均均的《觅光三部曲》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交响性的舞剧作品。它“由三个互相独立又合为一体的舞蹈诗章‘黄河’、‘人生’、‘宇宙’组成。它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光明的执着追求”。“波涛、宇宙、光明、黑暗,都被赋一予人的性格,来曲折地表达人的心情和心理过程。”舞剧的三个篇章,每章由五段舞蹈(独舞、双人舞或群舞交错叠加)组成,全剧共有十五段舞蹈。如作者所说:“在这部舞剧里,舞蹈不是用来叙事,而是抒情、写诗、写意:空气中流动的不是风和呼吸,而是一串明亮的音符,一本最薄的诗集,不要求人物情节的贯穿,要求总体构思、意境 )的统一,从而多层次,多中心,多角度的反映、烘托,强化了一个目标——宏伟崇高的主题。
1989年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生张守和、黄蕾、于春燕、邓一江编导的《无字碑》(由山东歌舞剧院演出)是以交响化舞剧形式规范创作的舞剧作品。“舞剧《无字碑》淡化情节,以武则天为舞剧的主题形象,出现几个不贯串的人物形象为陪衬,主要以群舞伴舞烘托,以一种抽象的意象,反映了女皇政治生涯的几个段落。”“情节抽象概括,着重人物心灵的揭示;以主题人物形象,伴以群舞的交织;全以无调性音乐谱写,使一部表现古史人物的舞剧,有鲜明的现代风格。”
3.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舞剧
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舞剧,是综合了戏剧性舞剧和交响性舞剧各自的优长,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既充分发挥了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又具有比较完整的戏剧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的舞剧作品。这是前苏联著名舞剧编导格里戈罗维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些舞剧作品所致力追求的。其代表作有《安加拉河》、《斯巴达克》等。
我国80年代以后,有些编导在舞剧创作中也尝试着以戏剧性舞剧为基础,吸收和运用交响性舞剧的艺术特长和表现手法,在增强舞剧作品的舞蹈性,在提高舞剧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在扩大舞剧表现题材领域、加强舞剧作品内容思想的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舒巧、应尊定的《玉卿嫂)(香港舞蹈团演出),陈香兰等编导的《人参女》(吉林省歌舞团演出),以及90年代赵惠和、周培武等编导的《阿诗玛》(云南省歌舞团演出)等都是这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舞剧《玉卿嫂》故事情节清晰,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在运用舞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取得了很大成功。剧情是年轻的寡妇玉卿嫂抚养着她所爱着的一个病弱的青年庆生。后来庆生情感有了转移,爱上了另一个女人金燕飞。玉卿嫂为了爱,杀死了庆生,然后自杀随庆生而去。“这部舞剧着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与表现,主要以主人公每场的双人舞和三个反映玉卿嫂潜意识的群舞构成……一幕‘青春的感叹’、二幕呱亡的.灵界’、三幕‘荒漠无情的世界,,三个群舞是舞剧的三大支柱,它们外化了一个年轻寡妇内心的痴爱与情苦、忧思与忌但是编导们注意到运用舞蹈表现手段的特长,深入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有些场景中使用了舞蹈交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了舞剧的艺术表现力。如第三场人参女被猎人救出后,二人跳起了互诉衷情的一段双人舞时,在他们的身后是一群红色“山茶花姑娘”欢乐的群舞作为他们的陪衬,形象地映照出人参女和猎人的内在情感世界。再如第四场猎人被山妖刺杀以后,编导为了表现人参女的巨大悲痛,在她跪在倒地的猎人身旁时,舞台后方展现出一群身穿洁白衣裙少女的一大段长袖舞,把人参女此时此刻的内在情感世界作了舞蹈形象的外化,把她的悲痛,如云、如雪、如风、如雾似地充满了整个舞台的空间,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舞剧《阿诗玛》同样是人物性格鲜明,戏剧情节发展线索清晰,充分发挥了舞蹈表现手段的特长。编导们运用不同的舞蹈色块,衬托着不同的情感色彩,铺设了不同的情节发展线。其中灰色的舞块“愁思如云”一场,巫师毕摩假借“神”的旨意强迫阿诗玛嫁给阿支,使得阿诗玛在“神”的威严面前不知所措,这时,她愁思如云。在这里,编导们采用了使阿诗玛内心的情感波涛用舞蹈形象外化的表现手段,让一群身着白衣的少女在灰暗的灯光下,在舞台上不断地变化着队形画面,时而向阿诗玛身边聚拢,时而又向外散开,时而像云海翻卷、升腾,时而又像云海澎湃翻滚,压不倒的云头,驱不散的迷雾,赶不走的鬼神,逃不脱的险途……形象地表现出阿诗玛内心情感的莫大仿徨和苦闷。这种舞蹈交响的表现手段的运用,使这部舞剧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这种类型的舞剧,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的阶段,各个舞蹈家在创作中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点,不同的舞剧作品在戏剧性或交响性方面则有不同的侧重。但是从这些舞剧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从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程度和反应看来,这种类型的舞剧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和艺术生命力的,因此,对其所体现出的审美形式规范,就更值得我们去深入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概念小结
审美规范:进行审美活动(欣赏美和创造美)所应遵循的规则、标准和法式。
艺术分工论:根据艺术要“发挥擅长,避其局限”的观点,主张各种艺术应有所分工,各种艺术只去表现其擅长的题材内容。如话剧、电影表现现实题材,戏曲表现古代题材,舞蹈表现神话、历史传说或“花鸟鱼虫”题材等。
可舞性题材:指生活中原有的舞蹈活动,或是容易舞起来的生活场景,或是动作性较强的事物。
不可舞性题材:指动作性不强、难于用舞蹈表现的题材和生活内容。
情绪型抒情舞:直接抒发、表现舞者情感和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多以舞蹈动作节奏的对比变化来表达情绪的发展。
意境型抒情舞:以舞蹈的情景交融创造出某种艺术境界来抒发、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一般不强调舞蹈动作节奏强烈对比变化,而多以连续不断的舞蹈动作,结合舞蹈队形画面的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戏剧性舞剧:按照戏剧的艺术特 )性来创作的舞剧,即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
交响性舞剧:按照音乐——交响乐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是在交响乐的基础上,用交响乐的写作原则,按交响乐的结构和形式特点进行舞剧的构思和艺术表现。它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渲染、描绘来表现生活和展示内容。
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舞剧:综合了戏剧性舞剧和交响性舞剧各自的优长,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既充分发挥了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又.具有比较完整的戏剧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