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精评] 认识舞蹈作品的意境美(一)

0
回复
135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主楼
发表于 2009-7-12 20: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境界说是中国传统 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 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域的人民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由于他们生活的空间、地域、自
第一节境界说是中国传统
                                                      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
    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域的人民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由于他们生活的空间、地域、自然条件的不同,文化艺术的生成发展的历程不同,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于是在文艺创造方面也各自积累了不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文艺理论传统。一般说来,西方的再现性艺术比较发展,偏于再现的艺术着重塑造艺术典型,因而相应地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而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里,表现性艺术比较繁荣,表
现性艺术侧重创造艺术意境,因而关于艺术意境的探讨和研究就有较高成就。境界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成果。
    我们认为,境界说 )是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一份重要理论遗产,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虽然一开始是由我国古代学者、文艺理论家从诗、词、画的艺术实践中提练出的审美创造学说,但是,对我国其他艾术形式也具有广泛的意义。舞蹈是一种十分接近于诗、画、书法的表现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因此也很有必要从境界说中汲取营养。唯其如此,我们必须先对我国传统的意境创造理论有所了解,然后才能根据舞蹈艺术的
特殊规律加以吸收和创造性运用。
    从来,艺术理论都是艺术实践的概括,境界说的产生也不例外。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富有意境的诗歌,在此以后意境理论才开始逐渐生成和发展。据一些文艺史论专著介绍,在《易经》中开始出现了“象”的范畴:“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借助形象可以表述概念所无法表达和说清的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陆机、刘WX`、钟嵘等著名文论家关于“意象”、“滋味”、“风骨”、“神韵”等理论的提出,对境界说的形成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境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王昌龄首创了“意境”这个词,提出了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对境界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剖析。司空图揭示了艺术境界重要特征,即要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皎然则以“取境”、“取象”、“取义”之说探讨了艺术境界的创造过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兴趣”说“象外之象”加以发挥,对诗歌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明清之际,境界说已在文艺批评领域广泛使用,不少理论家申发了许多关于境界说的精到见解。王夫之以情景关系为纲,对境界的审美(   )特征进行了阐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到了近代,王国维集古今境界理论之大,成,运用东西方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艺术境界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他明确地把“境界”定为中国诗学的最高美学范畴,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境界,本也。”他还提出境界创造的两种方法:“造境”与“写境”,并将境界理论推广到诗歌以外的文艺体裁,他的论述标志着我国传统境界理论的完成。①王国维以后,现代和当代又有不少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对境界说作了深刻的研究,一致认为,境界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一支奇葩,含意精深、耐人寻味。
    舞蹈意境的命题,早在本世纪50-60年代,舞蹈理论界和舞蹈编导们就已开始进行研究和付诸于实践。近年来,更有学者对其专文论述,如蓝凡的《论舞蹈的意境结构》、袁禾专著《中国舞蹈意象论》中有关章节,均有不少精到见解。我们在本章中拟结合舞蹈艺术的特性和艺术实践,对这一命题作些简要的论述。
                                                  第二节’舞蹈艺术也应当研究意境创造
    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诗词、绘画和书法是最讲究意境创造的,而这三种艺术形式和舞蹈艺术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先看诗歌。音乐、舞蹈、诗是人类最先创造的文艺形式,而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它们三位一体,合而被称之为“乐”。“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通过语言,歌,通过声音,舞,通过动作姿态来共同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另外,人们常把舞蹈称作人体律动的诗篇,评论家也向编导和演员提出舞蹈要有诗情的要求,这是因为舞蹈和诗歌一样,比起其他艺术更富有感情的素质,它们都是作者凭借深刻的观察和艺术的敏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之后,以强烈的感情、具体的形象、浓厚的气氛、深刻的寓意,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提炼。所以,人们看了一部优美的抒情舞,有时就会产生和读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样的审美感受,为那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所激动,为那高尚而丰富的情操所充实,为那优美的画面、浓郁的气氛所感染,这就是诗情。其实,这里指的诗情就是艺术境界。
    再说绘画 )。从表现手段看,舞蹈与绘画有所不同,但从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看,舞蹈与绘画则同属视觉艺术,它们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从而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再就是,造型性也是它们塑造艺术形象的共同特点。从广义上讲,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只不过绘画是用线条、色彩造型,而舞蹈则是通过人体动作(特别是人体动作过程)来造型。手段不同,要求一致:都必须通过可视的形、体来表现人物内在精神气质,力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所以舞蹈被称作“流动的绘画”。
    三说书法。书法和舞蹈都是创造主体用以表达个人的精神、趣味和情慷的表现性艺术,只不过书法是运笔墨于纸上,笔飞墨舞,被称作“线的艺术”;舞蹈是以人体在空间运动,被称作人体动作艺术。不管是笔墨书出的线,还是人体造出的形,都是一种生命情调的跃动,都是一种贯注着内在气韵的外化形态。正因为如此,书法家在舞蹈家的启发下书法可以大进;②舞蹈家从书法中获得灵感编出“墨舞”,甚至有的舞蹈学者还认为可以把“书论”当作“舞论”来读。
    那么,为什么诗歌、绘画、书法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如此讲究意境呢?我们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从艺术特性的角度看,诗、画、书、舞均为抒情性很强的表现性艺术,结构巧妙,语言精达,富有形式美感,都比较讲究集中、概括、精练,所占时空相对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无限的意韵,所以需要通过创造意境来扩展内蕴的包孕度和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二( ),从审美欣赏的角度看,由于艺术意境的创造是靠审美创作者和审美观赏者共同完成的,而诗、画、书、舞的艺术表现手段,不仅情感性强,而且具有虚拟性和抽象性的特色,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形式美感,而且能引起观赏者的多种艺术想象。
    舞蹈艺术尽管其表现手段与诗、书、画有别,但也是一种形式感强、艺术语言精炼、长于抒情的艺术。特别是舞蹈运用人体动态语言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舞蹈动态具有情感性、多义性,虚拟性和模糊度等特点,而且在特定的时空中可以转换和变异,因而更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方能完成艺术传达的任务。而且舞蹈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动态形象,不可能像静态的雕塑和绘画那样可以让人长久观赏、玩味,因此更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创造出凝聚着丰富情感、形神兼备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并引发人们长久的思素和回味,让有限的形象,表达出无限的情和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分享
收藏2 0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