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ABLE cellPadding=2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width=580>
< align=justify>同年获文华大奖的一剧还有福建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丝海萧音》(编导杨伟豪等),这部表现近代中国航海人情怀的作品以其严谨的戏剧情结构和感人的情节,也获得较大成功。</P>
< align=justify>这一时期,还上演过一些具有某种前卫意识的现代舞剧。如:根据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改编的舞剧《蘩漪》;以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曹禺的著名剧作《日出》、《原野》为依据创作的《悲鸣三部曲》——“日之思”、“原野”、“鸣风之死”;此外还有《雪妹》、《红高粱》……等。这些作品倾向于抽象化、表现性手法,在舞蹈语言上不拘一格,突发奇想,各显其能,它们的出现有助于中国舞剧表现手法的拓展,也显示出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开放性。《悲鸣三部曲》中的“鸣风之死”作为独立作品参加了1985年在日本琦玉县举行的国际现代舞大赛,获金奖。<IMG src="http://www.ccnt.com.cn/show/chwindow/culture/wudao/image/wd_t3_28.gif" align=right></P>
< align=justify>在诸多以文学名著改编的民族舞剧中,湖南省歌舞团于1994年创作演出的《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独占鳌头。原著作者曾明确诠释自己的作品是“通过湘西垌溪边发生的故事(相依为命的祖孙——翠翠和爷爷,以及同时爱上翠翠的天保、傩宋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命运归宿)为人类‘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舞剧向着深入开掘原著的文化内涵、乡土情调和艺术品格等方面,浓缩、铺张了小说中的“可舞性”基因,围绕着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富于风格性、性格化的舞蹈语言,将原著想要着意体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予以充分展示。无论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舞、双人舞和动人心魄的群舞,都很有光彩。</P>
<P align=justify>《边城》(编导:谢晓咏[1957——]、王端仪[1946——]、王小元[1955——];作曲:杨天解;主要演员:王霞饰翠翠;柳岳波饰傩宋;陶孝发饰天保;何维饰爷爷)获第5届文华大奖。</P>
<P align=justify>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族舞剧锐意创新的态势,随着世界性的交响芭蕾、现代芭蕾的兴起、新时期的中国舞剧在大胆的吸收、借鉴中,更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P></TD>
<TD vAlign=top width=15><BR><BR><BR><BR></TD></TR></TABLE>
<P align=cente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