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体育国标] [转帖]水族的舞蹈

1
回复
833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主楼
发表于 2005-7-26 23: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舞空舞色 于 2012-4-9 08:19 编辑

<FONT color=#666666>水族的舞蹈</FONT>
<DIV>
<DIV class=default>
<DIV> </DIV></DIV></DIV>
<DIV>
<DIV class=default>
<DIV>
<DIV>
<DIV class=textBody>
&lt>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几种。铜鼓舞历史最久,芦笙舞是向苗族学的,斗角舞影响最大。? </P>
&lt>铜鼓舞:铜鼓舞源于古代祭典活动,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要跳铜鼓舞。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表演者随着鼓声的节奏,踏着雄壮的步伐,旋转起舞,鼓点从慢到快,从低沉到高昂,直到急密如雨,嗄然而止,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由快而密,到马上收步,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 </P>
&lt>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Pu?5(乐管)miu'(苗族),即“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1949年以前,水族芦笙舞没有妇女参加,需要时,男扮女装。而苗族芦笙舞则是男女一起合跳)。舞蹈开始,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头戴银角、银花,并插上五彩的雉尾,身着彩色的古装舞女,男的前引,边吹边跳,女的随着芦笙的节律翩翩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门,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异,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都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齐鸣,最后加入大筒。小笙音轻而脆,合奏响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吸引人。? </P>
<P>“斗角舞”:又叫“斗牛舞”,相传远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牛“吃牯脏”祭祖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水族因为穷,没有水牛,于是用竹篾编成斗笠,用木头削成水牛角的样子,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两人各拿一个,模仿牛相斗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 </P>
<P>斗角舞一般由五把芦笙,五支莽筒伴奏。吹芦笙者边奏边舞。由最小的一把芦笙领舞。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前部拴上鸡毛裙,后部披彩色绸布。两个拿“牛头”道具的舞者半蹲着身子,随着芦笙的曲调声旋转起舞,另有五个男扮女的“姑娘”,头上戴着用三根白鸡毛、一根野鸡毛和竹篾编成的帽子,腰里拴着有白鸡毛的花裙子伴舞。舞蹈动作幅度大,显示了水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性格。1983年在中美洲演出中受到外国观众的好评。</P></DIV></DIV></DIV></DIV></DIV>
<DIV>
<DIV class=default>
<DIV>
<DIV class=legend> </DIV>
<DIV>
<DIV>
<DIV class=imageEntry>
<DL>
<DT><a href="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Nation/DL/DL-163933/Nation/Pic/MorePic/0/imageView/__end_key__"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Nation/DL/DL-163933/Nation/Pic/MorePic/0/imagePreview/__end_key__"><FONT color=#000000> </FONT></A></DT></DL></DIV></DIV>
<DIV class=visualClear></DIV></DIV></DIV></DIV></DIV>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分享
收藏0 0 0
沙发
发表于 2005-7-30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舞空舞色 于 2012-4-9 08:19 编辑

斗角舞,看来蛮有意思的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