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91396[/attach] [attach]191397[/attach] [attach]191398[/attach] [attach]191399[/attach] [attach]191400[/attach] [attach]191401[/attach] [attach]191402[/attach] [attach]191403[/attach] 《中华颂·中国民族艺术知多少》展演之 “中国民族舞蹈知多少”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精彩剧照来了! 摄影:刘海栋 节目单: 1 藏族羌姆黑帽咒师舞 青海省 海南州共和县 藏族羌姆的开场多由黑帽咒师先出场净坛迎神。所谓黑帽咒师,因他们登场时头戴黑色宽沿法帽而得名。在藏族的历史传说中,这一角色堪称最坚定而强有力的护法者。 表演者:刘旭辉 2 汉族东北神鼓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 萨满在跳神仪典中,身穿缀有腰铃的服饰,手持单鼓,边击、边唱、边舞,在单鼓与腰铃的并用中,逐渐与神灵合为一体,展示出民间信仰的迷乱与癫狂。 表 演:赵一博 李承霖 施皓楠 李采芯 贾毓烨 林 烨等 4 苗族反排木鼓舞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 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木鼓舞,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出门舞、割草舞、踩虫舞、挖坟舞、丰收舞五个部分,表现出苗族祖先长途迁徒的艰辛历程。 表 演:李承霖 胡静平 宋景贤 贾斯越 江玥伊 黄贾君等 苗族反排木鼓舞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 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木鼓舞,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出门舞、割草舞、踩虫舞、挖坟舞、丰收舞五个部分,表现出苗族祖先长途迁徒的艰辛历程。 表 演:李承霖 胡静平 宋景贤 贾斯越 江玥伊 黄贾君等 5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 土家族“撒叶儿嗬”,又称“跳丧”或“打丧鼓”,是他们丧葬活动中特有的民间舞形式,也是乡邻相互帮忙和表达友情的重要途径。 表 演:金佳文 景 华 江友峰 李沐霏 唐雅冬 6 普米族龙跳舞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 龙跳舞是普米族传统的“搓蹉”之一,又称“稀搓蹉”,有“龙出水”、“龙钻洞”、“龙翻身”、“龙上天”、“龙摆尾”等队型变化,表达出普米族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表 演:赵一博 李灵鑫 李辰序 张东阳 谢雨晴等 7 蒙古族萨吾尔登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静县、和硕县 “萨吾尔登”是新疆地区蒙古族卫拉特部落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进行,呈现出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 表 演:魏彬琦 贾斯越 左 舜 卢黎东等 8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在冬布拉的伴奏下,女性舞蹈优美舒展、含蓄蕴藉,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气息。 表 演:郭梦玉 杜佳琪 梁彧尧 陈思旭等 9 花腰彝歌舞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 滇南与滇中交汇处的彝族,自称“尼苏”,别称“花腰”。但夜幕降临时,“花腰”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篝火边歌边舞,一派欢快喜庆之像。 表 演:崔梦婷 张 雪 邓楚辉 宋景贤等 10 彝族打歌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 “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在芦笙或笛子的引导下踏地为节的自娱性集体舞蹈。正所谓“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彝家人的喜怒哀乐此时得以充分表达。 表 演:唐雅冬 戴 赟 冯骜然 江友峰等 11 土家族滚龙莲湘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镇 滚龙莲湘是在莲湘的基础上,与莲花落巧妙融合,并揉进部分民间杂耍及武术中的精华,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莲湘新形式。 表 演:邓楚辉 张沁悦 蒋钰茜等 12 维吾尔族纳孜尔库姆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纳孜尔库姆”主要流传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仿日常生活各种动物的姿态,展示了维吾尔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 表 演:赵一博 陈红阳 金家文等 13 藏族东旺锅庄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东旺乡 东旺锅庄流传于香格里拉县东旺乡,是一种无器乐伴奏的集体舞蹈。在室内人们会围绕“中柱”起舞,在室外人们则会围圈起舞,最后以歌曲舞段送神,表现出虔诚的民族信仰。 表 演:北京舞蹈学院2014级表演专业全体 [attach]191404[/attach] [attach]191405[/attach] [attach]191406[/attach] [attach]191407[/attach] [attach]191408[/attach] [attach]191409[/attach] [attach]191410[/attach] [attach]191412[/attach] [attach]191413[/attach] [attach]191414[/att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