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实现从知青到工人的人生蜕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后,激动的心情终于渐渐平息下来,原来十八元的学徒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进工厂后,分配在总装车间,领导认为我娇里娇气,把我放到劳动强度较大的三组再锻炼。每天,我平均要搬60至80箱的手榴弹,把它从工作台放到地面,称得上半个搬运工不过分,好不容易熬到晚下班,到食堂买三四两干饭,一两毛钱青菜豆腐打发了晚饭,匆匆忙忙赶去公共澡堂洗个澡后,又要上赶着参加每星期一,三,五个晚上的政治学习,二,四,六,日虽然没安排学习,但要写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尤其是毛泽东主席批示的政治文件。
疲惫的晚上刚过去,战斗的早晨又开始,学徒要提前半小时到车间走”五七”道路“种菜浇菜”,我最害怕的就是到家属区挑粪便,一上午两大挑比我当知青时还要累,心里头恨透了那位从农村来賊能种菜的班长,但表面还得硬撑,要不又会被批评:”娇气、不会吃苦”。想想过去也真傻,那么在乎别人的评论干嘛?换成现在年轻人,给你挑大粪?屁,门都没有!
为了充分贯彻落实走“五七”道路,除了种菜挑肥,我们车间团员青年每天清晨两人一组轮流到本车间各家各户倒米水,用板车把它拉到车间养猪班喂猪;更有个特搞笑的现象,那就是车间的厕所,每天上午、中午、下午都有争取入团的青年抢着冲洗,也不怕洗得老”太干净”,反正我是不求上进老落后,从来不凑这热闹,所以,共青团员与我无缘,但十几年后,共产党员同我结下不懈之缘。
七十年代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谓贫乏。那时,没有肯德基与麦当劳,更没有电视和电脑,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放映一部电影,除了八部样板戏,就是新闻纪录片,《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寥寥无几的几部国产故事片在74年后才问世,可每部电影看完都必须写观后感。再就是苏联的《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的《桥》,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反复不停地在各地循环播映,可人们还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觉得老旧。偶尔碰到哪个单位或部门的宣传队来演出,厂里老人小孩下午早早就抢先占了好位置,我们往往只能站着看。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哪来的宣传队,报幕员的第一句台词都一样:“XXX······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现在开始战斗”,很二很二,老桑巴老桑巴的,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滑稽可笑。
那时没有单身公寓,五六个人挤间不到20平米的单身宿舍,每人只有单人床铺的位置,中间是公共走道,挂满毛巾和衣服,人多时上下床架都睡满人,自然气场热烈,很难得遇到不用学习也不用写心得的晚上,大家就搬张竹制小靠背椅,围坐在一起拉呱,打扑克,看小说,打毛衣,就是我们最轻松、最幸福、最高档的夜生活待遇了。
2013 0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