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民间舞蹈中融入民间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实际性 1.民族文化学习的必要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律以及舞感的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把此类舞种的相关文化进行分析、讲解。去学习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2.学生选择就业的需要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高校的舞蹈专业,录取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很系统地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舞蹈基础没有中专生扎实,而且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舞蹈语汇的学习,与民间舞相关的其他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开设很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这样的课程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如果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由于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文化,不能很准确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会有碍整个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时民族文化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学生大学四年,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它只属于有能力的人。高校方面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更多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3.教育实践的必备条件 因为实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要抓好实践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如果能将掌握的民族文化及舞蹈能力很好地结合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展现出来。所以说学生在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工作,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别于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的一种快感,有利于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情。 结语 学生在刚刚接触民族民间舞蹈时,身体协调和动作连接上是较难掌握的,需要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在学校学习的五大民族舞蹈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秧歌、胶州秧歌,还有云南花灯都有各自的律动练习。律动练习是学习组合和舞蹈的基础协调训练。 另外如朝鲜族舞蹈,它通过气息律动“快吸慢呼”体现出了朝鲜族舞蹈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的特点,以及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特点。再如蒙古族舞蹈,舞蹈的动作多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碎抖肩、硬手、压碗等动作,这些不同的动作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而藏族舞里,膝部松弛与腰、胯动作的结合动律,再加上弓腰曲背的基本形象充分映射出了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宗教心理、宗教礼仪。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它的风格特点:韧、碾、拧,还有它独树一帜的风格体态“三弯九动十八态”,表现出来的舞姿多是婀娜多姿、舒展大方。同时,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均是通过各民族自身舞蹈独特的气息和体态的训练,使学生在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并同时了解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舞蹈语汇。在加入民族的文化学习后会使舞蹈的表现更淋漓尽致,比如胶州秧歌里的“韧”,在学习时如果不讲授民族文化,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模仿动作,那么在气息和风格表现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这是因为“韧”的表现有很多,可巧、可劲、可夸张、可含蓄等,这都与它的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关联。所以笔者认为民族舞的学习不单单是肢体动作的表现,更深层的是表现出它们富有的内在情感,所谓的情感内容就是与我们编的、跳的舞蹈动作相对应的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生活和经历带给我们舞蹈动作和编排,历史和文化带给我们舞蹈想象和创作,所以,无论是作为舞蹈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要不断丰富我们的情感,加深我们的思想文化底蕴,才会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新的进步、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 [3]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5]朱民石,项燕.情是舞蹈艺术构成的因素[J].舞蹈,1993:3. [6]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7]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 [8]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9]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5.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系 (责任编辑:鞠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