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论文 查看内容

对专业民间舞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0-9-5 21:14| 发布者: fy007| 查看: 5387| 评论: 0

本文作者(张晓洁),搜集于网络,为需求舞蹈论文的舞者朋友们提供学习参考,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列举一个与民间舞蹈学习并无直接关系、但道理相通的浅显事例,学习民间舞如同书写汉字。第一阶段,学习的每种笔画就好比基础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标准,正如建筑物的地基必须稳固结实一般,此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第二阶段,基础打牢后,要用这些经练习习得的笔画来写方块字,每个人写出同样的字,如果少一笔或多一笔就会成为错别字,这就好比是民间舞课堂上的藏族屈伸训练,重拍时双腿应向上伸展而不能向下弯曲,如果感觉不对,就是所谓的“跑法儿”;第三阶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后,会逐渐形成不同的字体,既有龙飞凤舞的草书,又有干净利落且规矩的楷书,此时每个人书写的字体虽不完全相同,但没有人否认这些字体都是中国汉字。与民间舞课堂中的表演组合训练一样,学生在掌握了民间舞的“根性”的风格之后,可以在遵循民间舞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发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和个性。

三、肯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舞蹈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舞蹈知识的传播者,是舞蹈技能的训练者,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削弱。教师教授学生技能,其主导地位必须予以肯定,他们是学生舞蹈学习和专业进步的引领者,没有教师的指导(包括理论和技能),学生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但不能因此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真正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恰恰是那些不会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人。”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逐渐适应,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最终形成不会思考也不屑于思考的思维定势和惰性习惯,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百害而无一利。

笔者以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问的习惯,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本科课堂苗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任课老师多次请进行过实地田野调查的研究者进入课堂,给学生描述当地的风俗习惯等一系列苗族舞蹈的相关文化事项,并播放苗族原生态舞蹈的相关视频,笔者以为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例如,当使学生了解到苗族是一个多难的迁徙民族,以及他们漫长而匆忙的迁徙生活,就会对这个民族有更深刻的认知。当明白苗人在路途中既要照顾前面的家人又要躲避后面敌人的追赶时,就会理解舞蹈中高频率出现的两步一回头的动作的含义,那“回头”是对敌人的警惕,更包含着对家人的责任,所以才会愈发地仓促和匆忙。又如,藏族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藏族人善吃牛羊肉,但他们用刀割肉的方式却很独特,一手拿肉,另一手拿刀,刀刃却是朝着自己,割肉时朝着自己的方向切割。这点滴的讯息看似不起眼,日积月累,使学生能够逐渐认知藏民族“为他人所想、为他人所虑”的宽宏与包容,经过理性思考再学习藏族舞蹈,就会试图揣摩当地人的心态,“以心带情,以情带身”,情感自然迸发,远远胜过毫无生机的单纯肢体动作的模仿。

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启发非常重要,但方式却不是唯一的。古语道:“授人以鱼”莫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学习和兴趣的调动远比机械模仿更有价值。

总之,伴随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我们的舞蹈教育要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相应有所改变。

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善于思考从而带动肢体动作,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真正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出会思考、会学习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舞蹈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2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