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唐五代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集中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代舞蹈的式样这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空前。具体需要了解唐代宫廷舞蹈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唐代宫廷“燕乐”含义及功能。了解“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软舞”、“歌舞戏”、“大曲”、“法曲”等不同的乐舞类别,了解唐代舞蹈的审美理想和宗教舞蹈世俗化的倾向。认识唐代统治者利用乐舞歌功颂是唐舞高度发展的重要的原因。懂得唐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于其政治的开朗、经济的繁荣和艺术上的广采博取、立足自我完全不可分的。同时,也应懂得在艺术发展规律制约下,在唐代舞蹈的高峰之后将会出现的必然趋势。 一、宫廷舞蹈 1 、九、十部乐 2 、软舞、健舞 3 、大曲、歌舞戏 二、社会生活舞蹈 1 、元宵百戏 2 、节日踏歌 三、宗教舞蹈 1 、佛事之舞 2 、尚仙之舞 3 、祭祀之舞 四、皇家乐舞设施 1 、太常寺 2 、教坊 3 、梨园 五、舞谱与舞论 1 、敦煌舞谱残卷 2 、文赋中的乐舞思想 六、五代十国舞蹈 1 、伎人歌舞 2 、太常雅乐 复习思考题: 1 、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对唐舞的发展有无积极影响?为什么? 2 、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旧唐书·音乐志》 《唐会要》 《唐诗纪事》 《太平广记》 《隋书·音乐志》 《教坊记》 《北里志》 《通典·乐章》 《乐府杂录》 《杜阳杂编》 《新唐书·百官志》 《南部新书》 《津阳门诗》 第七章 宋元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重点掌握宋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二个转折时期。宋舞的形式与结构,已同过去的舞蹈有了较大差异,最突出的是其歌、舞、念、答的结合,使宋舞具有了叙事性、性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其叙事性、情节性、综合性又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来体现。所以,宋代舞蹈是在对韵味、情趣、意境的追求中,在对本身的赏玩中来表现主观精神境界的。宋元舞蹈的程式性、情节性和综合性,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功能,奠定了戏曲的基础,同时,其高度的程式化,成为中国舞蹈符号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宋宫廷“队舞” 1 、《小儿队舞》 2 、《女弟子队》 二、发间“舞队” 1 、技巧类 2 、情节类 3 、道具类 三、元宫廷乐舞 1 、“乐队” 2 、十六天魔舞 四、杂剧中的舞蹈 1 、剧情舞蹈 2 、纯舞表演 复习思考题: 1 、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2 、宋元舞蹈的意义何在? 参考书目: 《武林旧事》 《梦溪笔谈》 《元典章》 《辍耕录》 《陈乐书》 《元史·刑法志》 《宋诗纪事》 《宋史·乐志》 《新元史·乐志》 《东京梦华录》 《西湖老人繁盛录》 《续文献通考》 第八章 明清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戏曲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新形式,在戏曲舞蹈里,舞蹈的传统和某些精华被保留下来,并在一整套严格规范下进行表演,其虚拟性和抽象性都在非常强,远远不是过去的舞蹈能与之抗衡的。戏曲舞蹈的虚拟表演,使戏曲的舞台时空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灵活性而显示出高度的自由,故中国戏曲舞蹈虽然程式严明,却于谨严中见丰富、于套路中显变化,以有限的舞台时空展不无限的舞台意象,此乃戏曲舞蹈的生命力之所在。另外,本章还要求学生懂得,明代朱载的“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理论,是中国舞蹈形式特征及意象精神的高度总结。 一、皇宫乐舞 1 、飨宴乐舞 2 、祭祀乐舞 二、戏曲舞蹈 1 、“以歌舞演故事” 2 、艺术特征 三、民俗舞蹈 1 、汉族民间舞蹈 2 、兄弟民族舞蹈 四、纯舞余绪 1 、惊鸿舞《观音》 2 、小娥擅“凌波” 五、舞学舞谱 1 、“转之一字,众妙之门” 2 、舞谱舞图 复习思考题: 1 、你怎样认识戏曲舞蹈? 2 、朱载“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命题其意义何在? 本章参考文献: 《明史·乐志》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清史稿·乐志》 《皇朝通典》 《乐律全书·律吕精义外篇》 附 课时分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