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体的专业条件、能力和素质
(一) 柔韧性方面: 作为一个民族舞演员,要求身体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别是对肩、腰、腿、髋的柔韧性要求很高。 1、下肢要有大的步幅:前、旁、后腿要求180度,因为演员在“控制慢板”中,通过“步幅”来充分展现身体的表现力;而且,一系列的民族技巧需要很好的“步幅”的训练上,方法很多,有耗、压、劈、扳、踢、悠、撩。仅一个劈叉就有耗、压、拖、滚、跳、翻、扫。踢腿的种类就更多了。
3、交叉的幅度。要求关节的能力,并且往往和身体的拧倾结合在一起。
讲究“寸劲”,这给弹跳等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爆发力”准备了素质、能力的条件和基础。
(二) 腰部的训练: 我们民族舞对腰的训练要求很高,内容也极为丰富。腰部的训练不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腰”的训练,它包括的范围要广的多。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节。
1、素质与能力。 上节——指胸腰。包括肩关节、膀跟。这一节“开”的幅度很重要,特别对女演员更是如此。它包括开、合、含、腆、涮。中节——指胸以下、胯以上这一节。各种拧腰的幅度,中节是起决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能力也要靠中节来去作用。它应包括柔韧的训练、各种拧腰的训练,包括两头叠的能力、旁提的能力训练,以及下、耗、甩、涮、抡等。下节——蛰大腿根、胯根这一节,包括“板腰”的能力。在民族舞中,胯根这一节很重要,它和髋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关系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节运动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加大,速度加快,许多民族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的“开”和很强的板腰能力。
二、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三、身法韵律的贯穿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觉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和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
(一) 旋转的特点 1、我们民族的旋转,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如果要和芭蕾作个比较是有很大同的。芭蕾的旋转都是直体的;我们除了有直体的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翻身是古典舞训练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他的特点是:
(三) 弹跳的特点 在弹跳方面,我们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也越来越大。他突出的特点是: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民族舞弹跳的有一特点。5、由于民族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民族舞跳跃的特点。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民族舞跳跃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和风格特点。
总之,我们已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它现在已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了——这次在香港举行的国际舞蹈艺术院校舞蹈节上,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表演引起了与会各国同行专家的重视和反响。可以预言,它饿发展方兴未艾,它的前景将是辉煌!让我们充满信心,共同努力,把我们民族舞的训练体系搞得更完善,让它民族性更强、更科学、更系统、更具有时代性!为我们的后人开拓一条通向世界舞蹈艺术高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