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论文 查看内容

刘青弋:民国时期的中外舞蹈文化交流

2015-1-17 09:24|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9498| 评论: 0|原作者: 刘青弋
摘要: 民国时期的中外舞蹈文化交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长春)2009年4期第25~34页作者:刘青弋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的舞蹈研究,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然而,本研究认为,民国时期尽管短暂,但却是中国舞蹈历史上 ...



  三、中国舞蹈出国及其影响

  1.戏曲舞蹈出国及其影响

  宋以降,随着宫廷的衰落,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的中国古代舞蹈逐渐消失;而民间舞蹈又被视为“下里巴人”,受到人们的忽视。因此,清末民初,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几乎没有舞蹈艺术,甚至认为,中国人不善舞蹈。这种看法,由于梅兰芳和“国剧”出国演出,尤其是戏曲舞蹈出国演出得到了改变。中国戏曲在世界的胜利,既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亦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魅力。

  在20世纪,外国人了解中国舞蹈是从中国的戏曲开始的,外国人喜欢中国的戏曲是从喜欢梅兰芳的表演开始的。据齐如山记载:欧美人士向来不看中国戏,甚至在前清时代,他们以进中国戏院为耻。民国四年,齐如山与梅兰芳创作了《嫦娥奔月》,并在这出戏中创制了古装,参酌古舞创作了几种舞式。受到了舆论界的赞赏,并被认为“以后有给外国人看的戏了”。后来,又编创了《天女散花》、《霸王别姬》、《上元夫人》等戏,把传统“绶舞”、“散花舞”、“剑舞”、“拂舞”等安在里面。都博得中外人士的欢迎,最终都以看“梅戏”与其握手言谈为快。例如,法国安南总督、美国驻菲律宾总督、印度诗人泰戈尔到北京都前往观看“梅戏”。甚至瑞典的皇太子普林斯·古斯塔夫斯·阿多尔斯(S·A·R·Prince Gustavus Adolrhs)声明不赴外交部的公宴,却愿意赴梅宅的茶会,并观看为他安排的演出。此后,各国驻华公使都前来访谈。梅兰芳到上海、广州演出,各国领事也都约宴,以香港总督最诚。外国人到北平,都把“访梅君”、“看梅戏”和故宫、天坛、长城作为同等必要的游程。梅兰芳使欧美人爱上了中国戏,并从原来非堂会、非古装戏不看,到什么戏都看,国外讨论中国戏的刊物亦日益增多。[9]

  民国八年(1919),26岁的梅兰芳应东京剧场大仓男爵的邀请,到达东京、大阪、神户演出。由于演出的主旨是以国剧为前提,因此,第一次出访日本演出是以旧戏来号召。而规定以《御碑亭》为主要戏,《游园惊梦》等昆腔戏有一两出,也上演了《嫦娥奔月》、《贵妃醉酒》、《虹霓关》等剧目。经日本人的要求,还演了几次《仙女散花》。民国十三年(1924),东京帝国剧场修复,再次邀请他赴日参加开幕式演出,梅兰芳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

  艺术交流的意义往往是超过艺术本身。梅兰芳访美的动机起于美国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在赴徐世昌总统为其饯别的宴席上的演讲:“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9]他深信用毫无国际思想的艺术来沟通两国的友谊,是最容易的。但是,与去日本演出由日方主动邀请不同,赴美演出则让齐如山颇费心思。因此,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的成功,既是梅兰芳以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底获得的成功,也是齐如山以深厚的戏曲学研究为基础推介的成功。⑤

  为了使能够帮助实现这个项目的司徒雷登了解国剧的原理,齐如山用了三个月,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中国剧之组织》。因为专靠文字不能使人明了事情,齐如山又费尽周折,请人画出了戏剧原则不可少的那些事物、名目。总共十五类两百多条。其中有“舞谱二十六条,共一百六十六种”, “舞目八条,共三百二十八种”。这些舞目,齐如山都经过深入地研究与斟酌,为每一个动作(舞式)做了命名。并以拍摄的梅兰芳的动作照片为示范本,画了图式。⑥

  关于舞目的八条三百二十八种,齐如山搜索这些名词,参考了二三十种书籍,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呢?齐如山写道:

  因为西洋人大半都说,中国没有跳舞,所以写出这些名词来,给外国看看,好知道中国从前乃极讲舞之国,且是中国剧的来源。

  据司徒雷登告余,古罗马跳舞的名词,现在所有者不过七八十种,亦是只知其名,至于舞的姿势,早就没有人知道了。中国古舞之名词,现存者约有五六百种,兹只写了三百多种,仍只有名词,不能图绘。[10]138

  当时在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代约了十几位中外教授,帮助翻译了这本书和图注。吸引了司徒雷登和许多人的兴趣,并促成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成功。

  民国十九年(1930),梅兰芳应邀访问美国演出。先后走过的城市有: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西雅图、檀香山等。上演了《青石山》、《汾河湾》、《刺虎》、《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芦花荡》、《打渔杀家》、《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等剧目。为了便于交流,演出节目安排上,准备了梅兰芳的各种舞。如:“杯盘舞”(《麻姑献寿》)、“拂舞”(《上元夫人》)、“天女散花”(《上元夫人》、《天女散花》)、“绶舞”(《天女散花》)、“镰舞”(《嫦娥奔月》)、“剑舞”(《霸王别姬》《樊江关》)、“刺舞”(《廉锦枫》)、“羽舞”(《西施》)、“戟舞”(《木兰从军》、《虹霓关》)、“散花舞”(《天女散花》)。中国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梅兰芳个人精湛的演技,赢得了美国艺术界、学术界和广大民众的高度评价。评论认为:

  中国剧的一切组织,完全美术化。⑦大致与希腊古剧相同,以歌为重,较写实派的戏剧,实在高得多。场上的布置,剧中人站立坐落的地方,以及一切举止动作,都有一定的组织,不得任意!可是不但不呆板,却是非常之自然,而且是美术化的自然。

  说白到相当的时候,就变成音乐(此指的是歌唱)。

  手指、目视、举足、转身等等的小动作,处处都有板眼,并且都有美术的规定。

  男子扮女子,不是摹仿真女子的动作,乃是用美术方法来表演女子的各种精神的神志(其实这是用舞的方式表现。)[10]148

  梅兰芳赴美演出长达72天,所到之处受到的欢迎盛况空前。在美期间,他会见了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接受了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的文学博士荣誉称号。

  是时,美国演艺界正值有声电影发明时期,旧的演技大有落伍之势,电影明星多有惶惑之感。因此,来看中国戏的好莱坞演员很多,都感到中国戏的组织法高深,从中受到启发良多。

  然而,中国戏和梅兰芳的魅力以及国剧出国的影响不仅在戏内,同时也在戏外。这在波摩那学院授予梅兰芳博士学位证书的颁发仪式上,双方的演讲中充分显现了出来。由福丽满(Luther Freeman)博士代表全体教授登台的演讲《青年人之义务及责任》末这样说道:

  现由中国来一青年人大可为人取法,此青年为谁?即梅兰芳君是也。吾初次看梅君之戏,为《春香闹学》,见其滑稽之态笑不可抑,及至后台晤面,则又见其静穆之气,盎于面部,接人谦恭和蔼,便知为一极大艺术家。以梅君名满世界,而见年长者犹以执手于礼,此吾美国青年最缺乏之道德;故吾应以为法也!在中国之礼教原系如此,如父兄并称,子弟列侍,可知青年人对年长者之举动应如何矣。故中国每见人恒问贵庚,盖倘比己年长,当执弟子礼,所谓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此亦吾人所当取则者也![9]

  而梅兰芳的演讲词命意之高,则被该校认为是赠授荣誉之衔以来演说之第一。演讲后即索其全词排印,分散学生,永远保存。

  兰芳今日得蒙奖授荣衔,非常感谢诸公!此举是表现对于我们中国人最笃厚的国际友谊!兰芳不过是微未的,个人游历贵邦,是要吸收新文化的,随带表演一点自己的艺术,藉博贵国学者之批评。游历将完,细心体验,知道果然能够得到诸公对于我们民族,益加谅解和同情,这不第是我们的艺术成功,乃是贵国人士的好感,能够明瞭我们这次游历的意旨。从广大的意义上言之,我们此来是要尽我们微小的力量,促进文明人类的最恳切希望的和平。按照历史的例证说来,真和平不能够从武力上得来的;人类希望的和平,不是暴乱后的平静,真的和平是要从精神理智与物质里面增进人类的发展和生长,要维持世界的真和平人类是要互相了解,互相原谅和同情,是要相互扶助的,不是要互相争斗的。我们中美两大民族,希望的人类和平是根据国际的信用和好感;要达到这个目的,须要大家从艺术和科学上有具体的研究;要明瞭彼此的习惯,历史的背景,及彼此的问题和困难。兰芳此次来研究贵邦的戏剧艺术,荷蒙贵邦人士如此厚待,获益极多。兰芳所表演系中国古代的戏剧,个人艺术很不完备,幸蒙诸公赞许,不胜愧怍。但兰芳深知诸公此举,不是专奖励兰芳个人的技术,乃是表现对中国文化的同情,表现对中国民族的友谊。如此,兰芳才敢承受此等真大的荣誉,以后当益加勉力,才当得起波摩那大学家庭的一分子,不负诸公的奖励![9]

  民国二十四年(1935),梅兰芳首次访问苏联,齐如山曾为其宣传撰写了《梅兰芳艺术一斑》。梅兰芳以其精湛的艺术再次赢得世人的赞叹。当年4月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后又访问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考察戏剧,后经埃及、新加坡回国。访问期间,先后结识了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布莱希特等文艺界知名人士。梅兰芳使中国的国剧戏曲走上了世界舞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价值,也让世界人知道了中国有古典舞蹈存在。了解了西方,也影响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发展。


  2.现代舞蹈出国及其影响

  在民国时期,中国舞蹈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不仅是由于梅兰芳出国演出了中国戏曲舞蹈,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戏曲艺术,也让世人看到中国是一个善舞的民族——中国有“古典舞”!中国是一个高雅、重礼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乐传统的民族!随后,黎锦晖和“明月歌舞”、戴爱莲的民族舞蹈、梁伦和中华歌舞剧艺社的出国演出,都用舞蹈呈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亦用舞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黎锦晖领导的“歌专”组成“中华歌舞团”,赴南洋演出,排演了五套节目,其中舞蹈有百种左右。一部分编入歌舞剧(有十二出),一部分划归歌舞表演,约三分之一编成单舞或者合舞。每套节目中都有几样比较精炼的舞蹈。这些演出几乎跑遍了南洋的大中城市,先后在香港和南洋各地的演出中引起轰动。黎锦晖早期创作的儿童歌舞有《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风雨归舟》和《三个小宝贝》中的“小猫舞”等,后来创作的歌舞剧有:《长恨歌》、《最后的胜利》、《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小达利之死》和《小小画家》等,这些舞蹈中有的借鉴西洋舞蹈的语言或形式,也有借鉴梅兰芳的古装新戏中的舞蹈,例如《天女散花》等戏曲舞蹈语言或形式。⑧歌舞团还学演过《西班牙舞》、《水手舞》和《天鹅舞》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其弟黎锦光带领以“大中华歌舞团”为名的歌舞团前往南洋巡演。制定的巡演路线为:香港—西贡—金边—暹罗各地—新加坡—棉兰—爪哇—巴达维亚—万隆—茂物—三宝垅—井里汶—苏甲乌眉—泗水—巴达维亚—香港等地。

  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戴爱莲赴美演出。戴爱莲在美国纽约拉梅里舞蹈中心讲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以及旧金山举行演出,节目均为她于1946年带领重庆育才学校师生推出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前后戴爱莲创作表演的作品,如《哑子背疯》、《瑶人之鼓》等等。

  1947年元旦至1949年梁伦、陈韫仪随“中华歌舞剧艺社”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演出……“中国歌舞剧艺社”在泰国演出8个月,一百多场。在新加坡,先后在维多利亚堂、太平洋剧场和快乐世界体育场举行了多场演出。接着,前往马来西亚演出,先后在吉隆坡、芙蓉、巴生、加影、怡保、布生、太平、槟城八个城市演出了10个月。1948年10月,“中国歌舞剧艺社”重返新加坡。所演的《中国人民悲欢曲》、《渔光曲》、《卢沟桥问答》、《马车夫之恋》、《五里亭》、《希特勒还在人间》、《驼子回门》、《阿细跳月》、《赶鬼》、《撒尼跳鼓》、《天快亮了》、《缅甸情歌》、《印尼儿女》、《青春舞曲》、《尼姑思凡》、《藏人酒会》、《唱春牛》、《花轿临门》等,都是梁伦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舞蹈节目。

  为了扩大影响,“中国歌舞剧艺社”还在南洋多次举办夏令营,举办音乐舞蹈训练班,中国艺术家播种下的艺术种子,后来在当地得以开花结果,例如当地的侨胞后来组织了“逻华舞蹈研究会”,再如《马车夫之恋》在当地流传了十多年,“中国歌舞剧艺社”的影响留在那时一代人心中几十年。

  总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掠走了中国人的财富,同时也展开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落后挨打”的教训。闭关自守的门户在被迫打开之后,逐渐变为自觉的开放。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洋学术,翻译外文著作,到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带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思潮在中国传播。在这一背景中,中国艺术家和舞蹈家们以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像海绵一样地汲取中外艺术的精髓,抓住历史的机遇,或对传统艺术进行推陈出新,或在贫瘠的土地上开掘创新,为中国舞蹈历史翻开了极其重要的一页。中国现代舞蹈建设开始起步,并且登上了国际舞台,从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一个善舞民族真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注释:

  ①裕容龄的父亲裕庚为清朝一品官员,她在宫中被称为“寿山公主”——因受宠于慈禧太后被认作干女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她随出任日本公使的父亲去日读书,曾师从日本舞蹈教师学习日本舞蹈。光绪二十五(1899)年,裕容龄又随出任驻法外交官的父亲到达法国巴黎。

  ②该文在此还写道:“远离欧洲中心的远东俄侨文学保持了原来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东方的手法,因而获得自己特有的风格。他们的作品是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混合产物。文学界中不少俄侨既是作家、诗人,又是汉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

  ③俄国旅居上海的芭蕾舞教师索可尔斯基1949年以后曾先后担任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校教师。其学生胡蓉蓉从事芭蕾舞教学,曾任上海市舞蹈学校副校长、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她主持编导了著名芭蕾舞剧《白毛女》等作品,被公认为是上海最出色的芭蕾舞蹈家、教育家。见《上海舞蹈之最》,载东方新闻网和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网,2009。

  ④“狐狸”疑是社交舞“狐步舞”的意译。

  ③齐如山曾不讳地表明,他编排神话剧与言情戏,是为两个目的,一是为梅兰芳叫座,二是想把国剧推到国外。前一个目的不断地在实现,也就为第二个目的创造了条件,梅兰芳的名声日盛。而齐如山随着对传统戏曲的研究,亦对国剧原理认识日深,尤其它以歌舞为原则,颇具有科学思想,认为定可去外国去演。齐如山指出,当年组织梅兰芳出国演出,其意在中国戏剧外国戏演出,一切以国剧为前提。

  ⑥《齐如山回忆录》中,对这一部分的介绍如下:“我与梅君在戏中安上许多身段以后,后来有许多旦角仿效,我想费了许多心思气力,何不把它画出来,以使大家明了。按舞的所有动作,非拍活动电影不能明了,但那时我们中国还远没有这种机器,只好画画。不想这一画,又费了大事了。每一个动作(舞式),得先命一个名,这个名字就很难。这个名词,必须能包括各动作的姿态及意义,斟酌的有个大概之后,又须照中国行文的旧规矩命名,不许私造,私造则名曰‘杜撰’;必须现成,什么叫做现成呢?就是古人文字中用过的字眼方许采用,否则便没有价值。于是又从汉唐辞赋诗文中找到许多字眼,用来作为舞式的名称,还须用着恰当,必须名词与动作呼应合式,不能随便就安上一个。比方《天女散花》一戏,唱至‘大鹏负日把翅展’一句时,则所持之绶带便舞做飞之姿势,这个姿势即命名为 ‘振羽’,振羽二字,出自傅毅《舞赋》。如此者每一个动作都安好名词后,又按各戏,各开一单;开好后,画工不知某名词是怎样的姿势,他当然不能画,于是又使梅君,每一姿势照一像片,又照了一百多张像片。但戏中姿势是活动的,所照像片是固定的,其袖子、身段、舞具都是静止住的,与真的动作及名词,都不会合适,我又把衣服袖子等等的姿势画在像片之上,又把各戏之衣服物件交给画工,再照着画,先打一底稿,拿来看好之后,再正式画在条上……”

  ⑦本文作者认为,此处不是狭义的“美术”化,而应理解为“美的艺术”化。

  ⑧黎锦晖手稿《回忆明月社》(初稿),李士钊保存。


  【参考文献】

  [1]李杰明.中国芭蕾百年祭[J].艺术广角,1996.

  [2][法]雷米·埃斯.郑慧慧.华尔兹[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东方新闻网,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舞蹈之最[EB/OL].上海文艺网http://www.shwenyi.com.cn,2009.

  [4][清]黄辑五.舞蹈大观[M].上海:上海均益图书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

  [5]唐傑.跳舞的艺术[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民国十七年(1928).

  [6]大华艺术社.舞星艳影[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28.

  [7][乌克兰]世旭.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BB/OL].http://www.today.hit.edu.cn.

  [8]《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史·上海卷[Z],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9]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0]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12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