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淮河一条线
——记安徽花鼓灯艺术大师陈敬芝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凤台县的花鼓灯班子里有个能把人跳“迷”了的“兰花”叫“一条线”。长大后才亲眼目睹到“一条线”在表演兰花时的迷人风采,并知道了“一条线”就是陈敬芝。在近20年来与他的多次接触中,确实使我受益匪浅。陈敬芝不愧为花鼓灯艺术大师。不但在花鼓灯“兰花”的表演中有着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花鼓灯陈氏流派的表演风格,同时还编创、演唱了大量的花鼓灯灯歌,对花鼓灯的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从他那里学来花鼓歌曾多次用于花鼓灯音乐的创作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从心底感谢这位艺术大师。去年12月在凤台县采风时,中国艺术报综合部主任丁洁约我为陈敬芝写篇介绍性的文章,我又再次走进了凤台县陈敬芝老师的家……
陈敬芝老师告诉我:他年已经89岁了,属羊,是己未年生(1919年),曾用名为陈孝恭。他祖上的直系亲属中并没有玩过花鼓灯的人,但花鼓灯班子里有他家的亲戚。幼年时期的陈敬芝非常迷恋花鼓灯,“兰花”那轻盈俏丽的舞步,委婉悠扬的灯歌深深地吸引着他。每当灯班子在他的家乡演出时,他都争先恐后的去看,还经常跟随灯班子跑到离家几十里开外的地方去看花鼓灯。看完之后,总要模仿着跳上一气“风摆柳”、“上山步”,喊上几嗓子花鼓歌。难怪村上的人都说他是个小“灯迷”。
陈敬芝出生在凤台县西北陈巷孜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父亲以务农为生。当过扛活的长工,农闲时还帮农民剃剃头,有时也曾挑着杂货挑子走乡串户,靠着卖点零打碎敲的小杂货,来养家糊口。陈敬芝幼年时就帮助家庭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1931年,淮河的凤台段涨大水。无情的淮水冲出河床,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河中经常能看到漂浮着的人和牲畜、家禽的尸体。大水退去之后,接下来就是瘟疫暴发,不少生命又被夺去。人们为了驱赶瘟疫,大人孩子都敲起了锣鼓。这是淮河人的一种民间习俗 ,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达到震慑瘟疫、赶走瘟疫,驱邪辟害、宽慰自己的目的。年仅13岁的陈敬芝就在这时候进了他家乡陈巷孜的一个花鼓灯班子,从此与花鼓灯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巷孜灯班的领班叫陈希广(大鼓架子、也经常打岔伞)。陈敬芝首先拜了演“兰花”的 胡贵明为师,同时又博采众长,向陈希广、花庆洪等艺人学习了不少表演技艺。陈敬芝在学艺练功时非常刻苦,田间地头、打麦场、草垛上、沟坎、树林都是他的练功场。陈老师说:初学花鼓灯时,女角不叫“兰花”,叫“腊花”;男角叫“鼓架子”和“伞把子”。灯班子里没有那种传统固定的艺辈,玩灯的演员统称“玩友”。玩友们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农闲玩灯,农忙还不能误了种地。
陈敬芝学的是“腊花”。 刚进灯班时,名声并不大。但由于他扮相俊美,花鼓灯舞蹈表演阿娜多姿,嗓音天生甜润柔美,花鼓灯歌唱得非常动听,因此深受老百姓欢迎。人称“小蜜蜂”。
那时,淮河流域一带凡优秀的花鼓灯班子或有建树的花鼓灯艺人大多都参加过“抵灯”(“抵”实为角逐之意)。这是一个比试花鼓灯技艺高低的活动。哪个灯班招徕的观众最多,即为赢家,反者为败家。如败家不服输,还可以到其他灯班请“红角”(即技艺高超的演员)继续抵灯,直至分出胜负。有一年,在离陈敬芝家乡不远的王集和严郢子的两个灯班子在抵灯。王集灯班子苦于没有能和严郢子灯班中相抗衡的“腊花”,就派人到陈希广的灯班里请来了陈敬芝。陈敬芝凭着他那活泼细腻的舞蹈表演和清脆甜美的灯歌演唱,征服了观众,同时也让对方不得不佩服。他一首接一首地整整唱了一夜。就是那一夜,让陈敬芝在十里八村出了大名。大家记住了这朵“小兰花”。有人还送给他另一个绰号“叶里藏”。意思是说陈敬芝已经是一朵绚丽的鲜花,不过是藏在了叶子里面,没有被更多的人及时发现而已。
1933年,凤台县尚塘集的抵灯,是花鼓灯历史上较大的一次竞技活动。它包含了凤台、怀远、颍上等地的40多个花鼓灯班,四、五百人的花鼓灯艺人队伍。陈敬芝是那次抵灯尚存仅有的见证人。连续四天四夜的“激战”,最后以宋廷香(艺名:宋瞎子)一方取胜。据说年轻的陈敬芝当时就在胜方的班子里。频繁的抵灯,也迅速地提升和扩大了陈敬芝的知名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敬芝所以能很快得到同行的承认,老百姓的欢迎,与他的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坚持起早贪黑踢腿下腰,为练好过硬功夫,有时还爬到沟坎的树上朝下栽。为了唱好灯歌,他每天迎着风喊嗓。那时“兰花”的装束很简单,头顶一朵用布扎成的绣球,再勒上一个小勒子,额头上垂下几串玻璃珠,叫做“遮脸羞”。上身带大襟的红花褂子,下穿大红石榴裙,脚下穿的鞋是“三寸金莲”(又叫“垫子”或“衬子”)。初穿垫子可真不好受,脚上经常被磨烂、发红发肿,有时出血。但陈敬芝都咬牙撑过来了,因为他对花鼓灯的女角“腊花”的表演,有着完美的执着追求。天长日久磨出了老茧,终于达到了脚下生风,随心所欲的地步。尤其是他和凤台县的鼓架子宋廷香的搭档演出,更是相得益彰,很快地就红透了凤台一带的淮河两岸。
陈敬芝对花鼓灯有着良好地悟性。加上他自己刻苦钻研,勤学好问,不但能博采众长,还能融会贯通,并能在继承老艺人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花鼓灯的步法、体态以及扇花上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陈敬芝常用的花鼓灯步法有“颤颠步”、“颤抖步”和“云颤步”等。形体身段上的“三道弯”和步法姿态上的颤、颠、抖是他凸现的表演特点。在表演时他的肩部、腰部等各部位的每块肌肉都可以作协调地抖动。行走时轻松自如,拐弯时体态如风摆杨柳,充分展示了花鼓灯兰花的那种轻盈飘逸、活泼娇媚的女性美。
他的扇花和手巾花灵活多变,飘、柔、脆、水。他常用的“里绕扇”、“外绕扇”、“别扇”、“打扇”、“袖扣”、“揉扇”“飘扇”、“抛扇”、“遮阳扇”、“水中留影”、“怀中抱月”、“羞扇看人”、“掏扇拍腰”等扇花象彩蝶飞舞,丰富多彩。
陈敬芝的舞步和他的扇花的形成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象 “簸簸箕”、“风摆柳”、“扑蝶”、“上山步”、“拔泥步”、“风吹荷花”、“燕子触水”、“挎篮子”、“抖肩”等舞蹈动作。都是他和他的灯友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的生产劳动、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细心观察后,精心提炼反复揣摩出来的。
凤台县十里长街正西的农场,三十年代曾是一个飞机场。在机场竣工时,全县约有数十个花鼓灯班子都被调来参加庆祝活动。演出结束后,其他灯班子相继散去 ,唯独陈敬芝的灯班子被留下,时任凤台县县长的项XX请他们当晚去县衙门演出。在演出中,陈敬芝俊美的扮相和优美的舞姿倾倒了在场的观众,县太爷此时亦被他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大声惊叹到:“我的乖乖,这孩子走的象油线扯的一样!怪不得老百姓叫他‘一条线’”。(意思是陈敬芝的身段象提线木偶一样灵活)从此 “一条线”的名声就响遍了淮河两岸。
陈敬芝走到哪里,热心的观众就紧跟到哪里。有的观众为了看“一条线”的演出,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在桂集演出结束后,一些老百姓当得知陈敬芝要离开了,失落地说:“‘一条线’走了,没有灯看了。这一阵子看灯,都没捞着睡觉,这下子可捞着睡一个懒觉了”。于是大家都睡倒了。忽然又有人传说:“一条线又回头了!”顿时大家精神又来了,急忙爬起来,等着再看“一条线”的表演。因此就有了“一条线一走,睡到九十九,一条线回头看,起来一大半”和“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以及“听了小蜜蜂,无被管过冬”的大众传言。
1939年,凤台县遭日军侵略沦陷后,陈敬芝和宋廷香等人逃荒到了霍邱县的戴张集,与那里的艺人们搭班演出,并跟当地的著名老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学唱“清音调”。据陈敬芝讲:老先生第一个教他们的是《拾棉花》,第二个是《游春》,第三个是《渔舟配》……。“清音调”被陈敬芝带回凤台县后,在不少的花鼓灯“后场”中都被反复使用。当地的方言语音使它发生了变化,加上陈敬芝等对曲调的润色,更富有凤台的地方特色,被群众称之为“一条线调”。后来,陈敬芝又把他所学的“十腔”、“凤阳歌”、“扬琴调”和庐剧的某些曲调相融合;在其倡导之下,又由宋廷香、韩运辉等在锣鼓伴奏的基础上加上了以板胡、笛子为主的伴奏过门,与花鼓灯的表演浑为一体,使其更加丰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弦子灯”。 “弦子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迅速得到普及。建国后,凤台县把“弦子灯”的曲调命名为“四句推”。新兴的地方剧种——“推剧”就是以此为基础命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敬芝是“推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敬芝是个爱国艺人。日军占领凤台后,他在外地演出时,经常演唱宣传抗战的花鼓歌。象:由王光宇(曾任安徽省人大主任)编写的《奉劝同胞要抗战》的唱词,他至今仍能脱口而出。有一次,他在丁集的叶家老荒演出,还以玩花鼓灯为掩护,营救过被鬼子追杀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郑淮舟(曾任安徽省人大副主任)等同志。1945年抗战胜利,陈敬芝率先到县城参加庆祝活动。除了“踩街”外,还专门为凤台县常备自卫大队作慰问演出。他还曾因为演唱《新四军真好看》等进步花鼓灯灯歌,惹恼了国民党的一个姓赖的师长,下令把他们逮起来,关在“红学”里好几天。
1952年底,中央戏剧学院的舞蹈家盛婕、李正一和彭松等来凤台县调研花鼓灯,“一条线”精彩的花鼓灯表演技艺赢得了北京专家们的赞赏。
1953年3月,陈敬芝和田振启、冯国佩、石金礼、常春利等20多位花鼓灯艺人,代表安徽参加了华东地区第一届音乐舞蹈汇演,倾倒了上海观众。汇演结束后,他们还要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的汇演。凡被确定进京的演员每人都发了一身蓝色的“人民服”,但唯独没发给陈敬芝。后来才知道,因为他的成分高,才与此次进京演出失之交臂。他怎么也想不通,他是凤台县花鼓灯艺人选拔参加汇演的召集人(象田振启、朱冠香、詹乐亭都是他一个一个从农村找过来的),这次进京咋能没有自己呢?失落的陈敬芝难受极了,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那天晚上他整整哭了一夜……。没能进京演出,成了陈敬芝老师的终生遗憾。在此后的50多年里,他无论买衣穿衣,总爱穿那套被称为“人民服”的蓝制服,他想证明自己是人民中的一员。
常言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陈敬芝所表演的花鼓灯“抢板凳”、“游春”和他那优美动听的花鼓灯歌不翼而飞,很快地就传遍了神州大地,“一条线”精湛的花鼓灯表演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北京舞蹈学院、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省文工团、前线歌舞团、中央歌舞团、总政歌舞团以及上海、广州、台湾等地的艺术表演团体和舞蹈学校、研究机构都纷纷请他传授花鼓灯技艺。
1958年,陈敬芝被调到凤台县文化馆,从事着花鼓灯的专业研究和教学。他是一个集编、导、表演、教学于一身的花鼓灯艺术家。多少年来,他编创、表演过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花鼓灯节目,如:“拾棉花”、“游春”、“抢板凳”、“渔舟配”、“白海棠割肝救母”、“安安送米”、“小货郎”、“黑眼疯”、“劝诫烟”、“贤良女劝夫参军”、“送香茶”、“四老爷观花”、“田头乐”、“新媳妇抢场”、“送红灯”、“争锹”、“卖杂货”、“金不换”等都已成为花鼓灯的经典剧目。1978年他的表演花鼓灯独舞《游春》和他与朱冠香、李兆业表演的三人舞《抢板凳》还被安徽电影制片厂录制成花鼓灯艺术资料片。
1981年,陈敬芝和他的老搭档宋廷香在凤台县古店乡大王村创办了第一个花鼓灯教学基地。1984年七月,凤台县创办了第一所全省唯一的花鼓灯学校,陈敬芝出任校长,他亲自制定规划、编写材料,传授花鼓灯艺术,以培养更多的花鼓灯新秀。他撰写的《我谈花鼓灯教学》、《安徽花鼓灯的开“法”、提炼及其他》、《音乐教育在花鼓灯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安徽花鼓灯训练要点》等文章以及他所编创、演唱过的花鼓歌已被编入《凤台花鼓灯》和《鼓舞流韵》等文集中,并已成为研究花鼓灯艺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1985年,陈敬芝被聘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花鼓灯艺术顾问。
1990年,陈敬芝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花鼓灯十大老艺人”。
陈敬芝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最近,他又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陈敬芝的家乡陈巷孜已被命名为为“花鼓灯陈氏流派生态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