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芭“解决生计与潜心创作互相拧巴着”
![]()
◎ 解决生计与潜心创作互相拧巴着 问:芭蕾在中国,您认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况? 冯英:中芭到今天,已经有52年的光荣历史了。但是它每个时期的生存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尽量适应当代的需求,但是也有我们的困境。中芭在资金上的不足,使得我们在艺术创作上受限;而且演出票房有时候对我们的压力是巨大的:拿去年来说,如果是疲于奔命地生存,解决团里“吃饭”的问题,就等于一年要演150多场,平均两三天就一场,在这样的演出安排下,团里的舞者哪有时间去潜心创作呢?而按照我们国家院团六七十人的编制和全年的计划安排,一年演80场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数字。而现在,很多因素制约着,就变成互相在这儿拧巴着,在这种矛盾当中,我们要生存,同时也要创作好的艺术作品献给大家。 问:一年演出150场,确实是疲于奔命;而“城市中国与芭蕾计划”的推广,会不会增加演出压力?在已有的演出任务下,这个计划提出的城市巡演项目能否实现? 冯英:去年,为了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积累、有机会创作,我们创造了一个品牌,叫Workshop,就是芭蕾创意工作坊,让年轻人开始编创。前不久,我们刚刚演了2010年新版《胡桃夹子》。在这个芭蕾剧中,我们跟编导赵明想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运用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我们想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家庭、中国的亲情观念灌输在这个作品当中,契合观众的文化和审美。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想重新寻求市场方向,就得先培养一批爱好者来支持芭蕾舞事业。理想化的演出模式,每年80场是最好,就是用1/4的时间来做演出,其他的时间用于训练、培训、新剧的创作;或者我们可以招一批新的演员,培养后备人才。这都需要通过项目的巡演,得到企业家和城市各方面的支持,以资金的支撑改变演出的模式。 李铁: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我们原有文化体制和现有文化体制的关系——怎么来面对市场,面对什么样的市场?芭蕾舞团的票房收入是很低的,这么高雅的艺术靠票房支撑,世界上其他芭蕾舞团也做不到,一定要靠基金会和大企业来支撑。如果中国的大企业支撑的话,演出的内容和演出数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一个团六七十个演员,首先人就不够,如果说我们一年演出150场,有一二百位演员参加,分成几个团队,那这就不是问题;可是现在就这么些人,只能同时演整戏、大戏,那么肯定疲于奔命应付,恐怕最后会影响这个舞团继续生存的能力。如果我们要走向市场,就不能依赖票房,因为票房对舞团的生存发展起不了支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拿什么支撑我们现在的演出呢? 问:在现实的情况下,中芭在培养和保留优秀舞蹈演员方面有哪些困境? 冯英:昨天,我去看了法国芭蕾舞团的整体演出,我觉得如果我们的演员参加国外的芭蕾舞团,起码可以是独领舞以上的地位。而且芭蕾艺术的演绎是积累的过程,一个演员可能到三四十岁,他的艺术才会丰满,艺术表现力才能非常到位。这样的现实非常令人担心:国外很多舞团跟我们争演员——不单是中芭,国家很多芭蕾舞团的压力也都非常巨大,因为现在人才外流现象很严重。 所以,对于像盛世东、管文婷这样的优秀演员,我们需要寻求留得住他们的方式:一是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收入,让他们能够潜下心来,在他们能跳舞的时候,尽心让他们跳个够。现在新的文化体制不像我们过去那样是“养到老”的,那样的体制让我在跳舞的时候真是一门心思什么都不想,只在台上跳好舞就行;但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不一样了,年轻舞蹈演员会有后顾之忧,他们会担心不跳了之后干什么。我完全能理解现在年轻人面临的这种困惑。 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引进艺术精品、创造条件让青年舞蹈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个芭蕾舞团一定要不断有新的、好的艺术作品推出;我们一定要买真正经典的芭蕾剧目,让青年人有平台展示他们的才华。比如观众前段时间看到的《奥涅金》,以及将来要买的《茶花女》,还有我们团还没有演过全剧的古典芭蕾名作《舞姬》,也一定要引进。总而言之,就是在待遇上留人,在艺术上留人,在团里以情感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