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舞剧《白毛女》的诞生让中国人终于丢掉“洋拐杖”,走起了自己的芭蕾之路。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艺术节首演小型版后,《白毛女》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并被拍成电影而家喻户晓,五十年来历演不衰,至今已在国内外舞台先后上演了1700余场。2014年是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五十周年,上海芭蕾舞团特别推出一系列纪念演出活动,重现该剧五十年来的历程和辉煌。 回溯:创作之初的艰辛 舞剧《白毛女》走过半个世纪,回顾创作之初的艰辛,只有老一辈主创人员清楚其中的酸苦。编导之一程代辉已经年过八旬,而参与《白毛女》的创作时,她还只有30岁出头。五十年的岁月带走了许多当年一同创作的老友,程代辉谈及此不禁红了眼眶。当时他们大多是来自上海舞蹈学校的教师,但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编舞训练,因此是否能够编排出一部舞剧,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程代辉坦言,当时为了排好这部舞剧,他们可谓是废寝忘食,“平时上课周末编舞,有时候走在路上甚至做梦的时候也在想舞蹈动作。” 第一代“白毛女”余庆云忆起当年,也有说不完的故事。“当时为了更好地演绎白毛女这个人物,我们还特地前往四川拜访真正的白毛女罗昌秀,并和她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甚至上山砍柴,真正地体会了她的艰苦生活。”《白毛女》演出大获成功之后,余庆云又接到向全国普及“白毛女”的任务,面对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几十个“白毛女”,余庆云形容场面非常震撼而有趣,“因为记不住每个人的名字,我都以广东白毛女、山西白毛女来称呼大家。” 发展50年:把青春都献给她 主创人员的辛勤付出让《白毛女》收获了观众的喜爱,这部剧一演就是五十年,“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听到现在有观众说芭蕾舞剧还是最喜欢《白毛女》,感动不已,我们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她。”程代辉激动地说道。 探究《白毛女》长期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编导之一林泱泱认为,一部剧能够“吸引人”最重要。“《白毛女》依托文学、戏剧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熟悉的音乐更能在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将民族舞元素融入创作,更是中国舞剧创作实践的基础。民族舞的动作非常富有感染力,感动的作品才能被人所记住。”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同时也是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凌桂明指出,一部剧能够不断地传承演出,证明其仍旧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虽然和以前有所不同,但这部剧的剧情老少都爱看。 传承:延续白毛女精神 余庆云如今长期定居加拿大,并在那里开设了自己的芭蕾舞蹈学校,麾下学生也已收获世界舞蹈比赛的各大奖项,而余庆云每次为他们选定的自选节目都来自《白毛女》。“关于这部剧记忆已经印在我的生命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白毛女精神延续。” 观看青年演员的表演之后,老一辈主创对青年演员的舞蹈技巧赞不绝口。然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在表演上似乎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意境”。凌桂明指出青年舞蹈演员对于情感的投入还需磨练,并细挖眼神戏。程代辉则建议青年演员加强民族舞的训练,“青年演员善于展现芭蕾的优美形态,但在上身动作中还需倾注更多的情感,需加强民族舞方面的训练,将肢体的张力打开,情绪的表达才能更丰满。” “洋为中用”是舞剧《白毛女》的经典所在,通过民族的表现手法,使用西洋的艺术形式,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将中国民族的内容和外来芭蕾成功结合。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认为,探索融入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白毛女》频频被邀请走出国门,两次世界巡演都达到了几十场,可见完美融合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而作为在艰苦条件下的创作,《白毛女》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而不仅仅是一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