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资讯 舞蹈演出 查看内容

上芭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重现50年历程和辉煌

2014-4-30 09:18|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6652| 评论: 0
摘要: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传承至今历经了40多个春秋。该剧被誉为一部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 ...




老一辈演员:与“白毛女”原型一起生活

  《白毛女》编导之一程代辉已经年过八旬,身在北京的她,特地赶了7:00的火车来到上芭参加这次“聚会”。参加《白毛女》的创作时,程代辉只有30岁出头,而当时的主创基本都是上海舞蹈学校的教职人员。

  接到创作芭蕾舞剧《白毛女》这个任务,程代辉心里“既高兴,又忐忑”。当时上海舞蹈学校的教学基本都是参照苏联芭蕾学校的模式,能够让西方的芭蕾艺术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然而,想到当时的主创都没受过系统的编舞训练,程代辉心中不免有些没底。“当时工作日上课,周末则用来编舞,有时候走在路上甚至做梦的时候也在想舞蹈动作。”主创们的全身心投入获得了回报。1964年,《白毛女》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首度亮相便受到广泛好评。

  舞剧《白毛女》也为演员们带来不少宝贵的体验。“为了体验白毛女的艰辛,我们甚至去四川拜访了白毛女的原型罗昌秀,并且与她生活了一段时间。”老一辈“喜儿”余庆云回忆。有意思的是,当舞剧《白毛女》红遍全中国,各地的歌舞团都纷纷派人来学习。面对几十个“白毛女”,担任老师的余庆云只能以“广东白毛女”、“陕西白毛女”来称呼大家,场面十分有趣。


  青年演员:技巧过硬,情感细节仍需加强

  过去,为了体会角色的情感,融入剧中情节,老一辈的《白毛女》演员们都要下农村干农活,体验农民的生活。不仅如此,由于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介入,《白毛女》演员们甚至还要接受戏曲、体操方面的培训。比如,为了演好其中的不少打斗戏,男演员们便找来体操老师,纷纷练起了在地上翻滚的“毯子功”,呈现效果十分理想。

  “所处的时代不同,青年演员很难完全了解当时的情感。”凌桂明是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他同时也是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他认为,几代人下来,《白毛女》的演员们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技术更是青出于蓝,然而对于一些情感细节的表现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程代辉建议年轻演员们不妨多进行一些民族舞方面的训练。“青年演员们习惯了古典芭蕾的优雅程式,上身动作还有一些僵硬,对于那些民族元素极强的元素就拿捏得不够到位。不妨多加强一些民族舞方面的培训,将肢体的张力打开,情绪的表达才能更充沛。”

123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