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葛佩莉娅,或浅蓝眼睛的少女》(Coppélia, ou La fille aux yeux d'émail)又名《瓷眼少女》(La Fille aux yeux d’email)是根據德國浪漫派小說家恩斯特·提奥多·阿马迪乌斯·霍夫曼(Erne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 1776 - 1822年)的3本小說集中的《睡魔》(Der Sandmann)中的情节, 叙述的是男主角和一个女木偶的之恋而改编。此劇的劇本出自於巴黎歌劇院專任劇作家查尔斯·尼泰(Charles Nuitter)之手,於1866-1867之間寫作完成。与童话不同的是,它的视角更新:剧中没有使用睡魔把沙子洒在那些精力过剩的孩子眼中以促其睡觉,这条情节主线,而是把原著改編成以製造玩偶的高手葛佩留斯與自動玩偶葛佩莉娅為中心,充滿趣味性鲜明的劇本,這個劇本之後又經過编导亚瑟·圣-莱翁刪改了一部分。 这部芭蕾舞剧此前一直保留在巴黎芭蕾舞团,但它最终还是让人们所遗忘。因为芭蕾舞女首席变得如此强大,芭蕾舞正在失去它的观众,最优秀的首席男舞者留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从而找到他们的成功之路。许多作曲家和布景设计师也离开了芭蕾舞团,因为芭蕾舞女首席对芭蕾场景提出了荒谬的要求。虽然从一开始男人就一直主宰着芭蕾世界一直到浪漫时期,但后来女性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没有能够更加突出男性的角色,观众对芭蕾的表演从此不感兴趣。 自1561年开始,当凯瑟琳·德·梅蒂奇(Catherine de Medici)第一个提出芭蕾舞《皇后喜剧芭蕾》(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从此巴黎就成为了芭蕾舞的麦加圣地,这一荣誉历时200年之久。浪漫主义时代的法国芭蕾是古典芭蕾的第一个高峰,人才济济,明星闪耀,这时的芭蕾艺术已经成为可以与歌剧和话剧平起平坐的一门独立艺术门类。可是好景不长,经过40年左右的时间,法国芭蕾从高峰跌落,蜕变成一种专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玩意儿,致使编导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豪华昂贵的布景和服装以及长相漂亮、扭捏作态的女舞星身上。 19世纪50年代末叶起,很少出现题材重大、结构严谨的好作品,大多舞剧作品都没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只是一些勉强拼凑到一起的炫耀技巧的舞蹈罢了。尽管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是整个舞剧早已被人遗忘。同时由于皇室财政支持变得更加困难,只在在制作有芭蕾舞女明星主演的芭蕾舞剧时会有。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一部新的芭蕾作品,同时,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玛丽埃·塔利奥尼(Marie Taglioni)、卡罗洛塔·格莉西(Carlotta Grisi)等舞星的告别舞台,浪漫主义芭蕾失去了昔日的光辉,第二等级人士对芭蕾抱有敌对态度,剧院和芭蕾舞学校的数目在大大减少,法国第三等级人民生活艰难困苦,社会局势动荡,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在剧场中寻找一点轻松娱乐,喜剧甚至闹剧顺应了这一形势的要求,这时上演的剧目多半是为迎合第二等级庸俗趣味的娱乐消遣性质的,内容空洞,炫耀技巧。为了重新争取吸引观众他们到剧院来看芭蕾,巴黎歌劇院的院长埃米尔·佩兰(洀椀氀攀 Perrin)立意要為日漸走下坡的巴黎歌劇院的引進新風氣,以圖振興歌劇院聲譽,1868年,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 House)委托著名舞蹈家和编导亚瑟·圣 -莱昂(Arthur Saint-Leon),为芭蕾舞团上演一部新的、意在追求外在舞台效果、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芭蕾舞剧,《葛佩莉娅》应运而生。为了能让芭蕾上演成功,巴黎歌剧院計劃對此部新舞劇全力以赴,為了力挽狂瀾,遂以最慎重的態度,傾全力排演此劇。亚瑟·圣 -莱昂从1868年夏天開始直到完成,前前后后准备了二年半的时间,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创作完成了《葛佩莉娅》,亚瑟·圣 -莱昂愿他的新作能够成为保留剧目并得到其应有的地位,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找到合适饰演斯万妮尔达和弗朗兹角色的舞者。虽然圣-莱昂创作了许多芭蕾舞,但唯一让我们记住的还是这部《葛佩莉娅》。 尼泰完成劇本時,曾建議女主角人選考虑巴黎歌剧院的芭蕾舞女演员莱昂蒂内·博盖尔德(Leontine Beauguard)来饰演斯万妮尔达角色,但是埃米尔·佩兰考虑她名氣不夠;没有“票房”和不适合这年轻天真的女孩从而被否決掉。埃米尔·佩兰让圣-莱昂去国外寻找舞者。1865年,圣-莱昂重新发现了年轻的德国舞蹈家阿黛勒·格朗特祖维(Adèle Grantzow),第一次看到他是1858年在汉诺威跳舞。他推荐她到莫斯科大剧院任首席芭蕾舞演员的职位,她成为了俄罗斯的缪斯。1866年11月11日,圣-莱昂的芭蕾《泉水》(La Source)于巴黎首演。阿黛勒·格朗特祖维已经被派任为作品的主角,但因其管理的需要被莫斯科大剧院召回,后由意大利人古格列米纳·萨维奥尼(Guglielmina Salvioni)领衔主角。这次女主角预定由阿黛勒·格朗特祖维担任。当时由于圣·莱翁兼职两地,冬天必须回彼得堡工作,所以此剧在排完第二幕后就暂停了,芭蕾作品的排练周期是有点旷日持久,意想不到的是在1869年的夏天,当作品已基本完成时,由于格朗特祖维受伤,她不得不回家去休养。受伤 – 是舞者最灾难性的痛苦,从此一直困扰她的职业生涯以致停止。后来一条腿被截直到她去世后。《葛佩莉娅》的首演日期被推迟,一直到1870年,当时巴黎歌剧院人才缺乏,为寻找适合的代理主角,圣·莱翁只得让德里伯亲自前往意大利,结果也是扫兴而归。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后来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他们发现饰演斯万妮尔达角色的人选,一个有才华的意大利学生,15岁的朱塞皮娜·博扎姬(Giuseppina Bozzacchi),她从米兰独自一人来到巴黎学习芭蕾。她的表演完美,淘气,热情,光彩,气质具有法国风格。16岁开始登台首演,她给评论家的印象是有个性和脚尖生动“给她的名称是神童,并声称从不滥用,她在许多情况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优雅,有着匀称,精致的体型和世界上最漂亮有希望、机智的女演员,她履行她最初的承诺,这是她的职业道德”。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男舞者跳弗朗兹这一角色,于是圣·莱翁决定采用芭蕾舞女演员来饰演弗朗兹角色,这也是当时的时尚,有钱看芭蕾舞剧的男观众(尤其是赛马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从来没有一丝兴趣看到舞台上的男人在跳舞。兹尤金妮娅·菲奥勒(Eugenie Fiocre)是专业从事这样的角色(男扮女装),她是第一个表演弗朗茨的女演员。 1870年5月25日,巴黎歌剧院首演之夜剧院座无虚席(不過當時並不是這個作品單獨首演,而是安排在卡尔·马里亚·费里德里希·厄恩斯特·弗赖赫尔·冯·韦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Freiherr von Weber)的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之後上演),即将参战并惨败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三世在皇家的包厢里也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的欣赏了它。这位法国皇帝不久将在战场上写下他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但此时对看芭蕾舞却还是那样兴味盎然。 大幕拉开了,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从未与观众见过面的,年龄还不满17意大利姑娘朱塞皮娜·博扎姬。她饰演剧中的女主角斯万尼尔达,男主角弗朗兹的扮演者则是一位身材匀称、脸庞俊美的女演员尤金妮娅·菲奥勒。狂热的巴黎观众对她俩的表演非常欣赏,从第一分钟起就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舞剧结束时,全场更是欢呼不止。博扎姬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竟然忘掉了老师教给的谢幕时应向包厢里的皇帝和显贵行屈膝礼的规矩。而舞台经验丰富的菲奥勒比较冷静,她及时地拉住了这位意大利演员的手让她赶快行礼,这时,博扎姬才如梦初醒地向观众弯下了腰,她首演的芭蕾舞剧,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在哪里有一个新生,并在巴黎对芭蕾舞感到兴趣,她也因此获得巴黎歌剧院的芭蕾舞女首席的地位。 《葛佩莉娅》一举成功,以后每晚的演出也都是场场客满。尽管边境上的形势已日益吃紧,仍有大批芭蕾舞迷们涌向剧院看戏。由于观众太多,剧院方面临时采取了紧缩乐池增设席座的措施。 法战争一触即发,早已厌倦了多年来的战争,渴望从文艺作品中得到消遣与安慰,借以放松过分紧张的神经的需求,不能不说是《葛佩莉娅》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 因为多年来,圣-莱昂在巴黎和俄罗斯之间来回游走,但可能是拖延的时间太长,应该承认作品中潜在的薄弱点没有得到加强,但《葛佩莉娅》还是极近成功的。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开始爆發,戰火迅速漫延整個巴黎。 8月18日,德军从外面围困法国首都巴黎。歌剧院在月31日关闭,《葛佩莉娅》在上演18场后告一段落。亚瑟·圣-莱昂9月2日因心脏病发而去世,他的去世,从此巴黎没有了一流的编导。 女舞者没有好东西吃,他们可以用罐头用去应付,莱昂蒂内·博盖尔德在她的公寓安装了一个倾斜的地板(类似一个倾斜的舞台),继续在她的公寓里举办培训班,她还组织了一批舞者为饥饿者采集食物并到法国喜剧文化协会地下室的一家医院去工作。11月,芭蕾舞明星朱塞皮娜·博扎姬,在她17岁生日时(11月23日),因饥饿引起的天花疾病而去世。 1871年1月,围困结束,但德国人离开巴黎前,他们摧毁了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不知何故,歌剧院得以保存下来。一切復歸於平靜,博盖尔德复排了《葛佩莉娅》并饰演斯万妮尔达。尤金妮娅·菲奥勒再次饰演弗朗兹角色。这一作品继续保存在巴黎直到进入20世纪50年代,此后,在巴黎歌剧院上演了不下500场之多。 许多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离去,芭蕾舞继续走下坡路。歌剧院在围困幸存下来后于1873年被烧毁。1873年一个新的剧院巴黎加利叶宫(Palais Garnier)落成,今天仍然在使用。由路易斯·梅朗特(Louis Merante)编导和舞蹈的《希尔维娅》(Sylvia)在其上演,路易斯·梅朗特饰演牧羊人和丽塔·桑佳莉(Rita Sangalli)饰演希尔维娅,但是芭蕾没有将巴黎芭蕾舞团恢复麦加圣地的地位。虽然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的芭蕾舞教学班继续,舞蹈家也能找到工作职位,他们可以在一些歌剧院和其它音乐厅的地方跳舞。芭蕾舞在西方成为一个艺术形式,只是因为它是在俄罗斯崛起的。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在1909年将芭蕾带到了西方。 《葛佩莉娅》是现存的芭蕾舞剧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全剧结构巧妙,设想新颖,洋溢着诙谐的格调。如果说《吉赛尔》(Giselle)是悲剧芭蕾代表作的话,《葛佩莉娅》就可以认为是喜剧芭蕾的典型。它以欢乐的主题,明快音乐使舞剧从过去追求美丽的幽灵扩大到了表现可爱的木偶这一新的领域,为女舞蹈家提供了又一生动的角色。 舞剧的第一、二幕基本上依靠哑剧来展开,缺少精彩的舞段。第三幕虽然安排了一系列的舞蹈,对剧情来说却又显得有点节外生枝。尽管如此,《葛佩莉娅》还是以其特有的创造,赢得了公众的肯定。"给人以欢乐,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烦恼",这恐怕也就是在拿破仑三世统治下,面临普法交战的威胁,仍没能阻挡这部优秀舞剧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葛佩莉娅》将芭蕾舞剧的题材从梦幻、幽灵、仙界的世界里拓展到活泼可爱的人偶这一新领域,首次将木偶引入舞剧,从题材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木偶题材舞剧,并对此后的舞剧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之后分别以木偶玩具作为主人公的舞剧,如: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的《木刻王子》(The wooden Prince),米哈伊尔·福金(Mikhail Fokine)的《彼得鲁什卡》(Petrouchka)等,为正在衰落的欧洲浪漫芭蕾舞剧开辟了一个以木偶形象和动律为主体的崭新天地。《葛佩莉娅》扩大了传统舞剧的表现范围,同时又为舞剧舞台立起一个崭新的少女形象。《葛佩莉娅》中,女主人公通过一个美丽无比而无生命的娃娃来试探情人对她的忠诚,木偶娃娃的恬静、机械与现实中的女主人公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弗朗兹从教训中获得了长久的爱情。 莱奥-德利布(Leo-Delibes)是19世纪法国的作曲家, 他曾经作了两部著名的芭蕾舞音乐,就是《葛佩莉娅》和《希尔维娅》。这两部芭蕾音乐都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 1867年,自从《希尔维娅》成功以后,巴黎歌劇院再次委託莱奥-德利布创作新的舞劇《葛佩莉娅》音樂,是他所完成的第二部舞劇音樂,也是舞劇史上第一部以玩偶為題材的作品。当时的芭蕾音乐历来大多移用宫廷舞曲,在芭蕾中的地位只不过相当于一架伴舞节拍机,因为,在此以前, 芭蕾中的 "音乐" 只是 "舞蹈的附属品", 是毫不被人重视的,真正使它突破的,正是《葛佩莉娅》的音乐,在芭蕾历史上, 《葛佩莉娅》更是一部具有转折性的作品。但自从德里布写了这两部芭蕾音乐之后,因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价值,所以造成了此后在芭蕾舞剧中 "音乐" 与 "舞蹈" 占有同等地位的习惯;而芭蕾音乐也就渐渐地为人所重视了。 劇本完成後,德利布立即著手譜曲,全劇音樂包括前奏曲與間奏曲,還有22首有編號的曲子,第二幕第二場的第22首“鐘的慶典曲-插舞”,是8首獨立的插舞曲,另外第8首與第13首都重複演奏,所以實際上全劇應該算是共有33首樂曲組成。 德里布继承和发展了亚当的作曲技巧,于之前的芭蕾舞作曲家相比其音乐更先进,以确定德利布的音乐的特色和氛围,这种做法在的亚当的《吉赛尔》已开始(德利布和他学的)。在剧中更明确地采用了抒情的主旋律作曲法,分别为弗朗兹,斯万妮尔达,葛白留斯规定了音乐主调。斯万妮尔达拥有一个充满生机和优美的华尔兹,葛白留斯的无趣味的旋律配合。弗朗茨有两个主题,第一个四个单音各自均分组合成旋律。没有为弗朗兹创作男子独舞变奏,最初刻画了一个女人的角色。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原来的版本里没有标准的双人舞的音乐;现在的标准的双人舞音乐被认为是马里于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1884年在俄罗斯重新复排的作品。整个作品旋律华美,典雅流畅,运用了精巧,细致,高密度的管弦乐配器,使音乐与包括每一个哑剧动作在内的各种场面得到绝妙的配合。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佩莉娅》“高超的音乐经常一直得到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里布将民间曲调,舞蹈音乐风格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葛佩莉娅》第一个的芭蕾舞含有恰尔达什,这一个复杂的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当时的潮流走向民族主义音乐可能影响作曲家的决定,包括一些他运用了玛祖卡等民间舞蹈音乐,为此德里布不得大量改编了匈牙利作曲家朱尔斯·马斯内(Jules Massenet)的民间音乐,这种体验和真实性使他的音乐内含更具“民族性”,从而使芭蕾的色彩更加丰富。 编导圣-莱昂也是一个民间音乐爱好者,他把他在旅行时听到的一首流行歌曲音乐(它出现在《葛佩莉娅》第6首为斯拉夫主题)的想法告诉德利布,圣-莱昂认为是一首民歌,原来是由波兰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Stanislaw Moniuszko)创作。当被发现后,德利布告知其真正来源。 在涉及《葛佩莉娅》音乐时,著名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德利布在巴黎音乐院任作曲系担任教授期间,则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在传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次,德利布先生在课堂上要全班每人写一首小品,我当即写了一首圆舞曲,这首曲子以后就被用进了《葛佩莉娅》之中”。细加推敲此事与年代不符,但因《葛佩莉娅》音乐自初演后一再被修改加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很难断言。这段音乐即第一幕中斯万妮尔达的“嫉妒之舞”,很有可能是以后加进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葛佩莉娅》不仅成为德利布第一部完整的独立创作的芭蕾音乐,同时将把他的芭蕾音乐作品很重要的向前推进了一步。 《葛佩莉娅》的成功,使德里布获得了"芭蕾音乐之父"的美誉,而后来的柴科夫斯基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只不过是他的后继者而已。许多人发现他的音乐包含早期印象派的元素,以及新的更复杂的使用主旋律。因此他被譽為“印象派”作曲家的前驅。在音樂創作中,善於利用獨特元素及鮮明的對比闡述情節、刻劃人物、表達情感和激發舞蹈動作,在音乐创作中,善于利用独特元素及鲜明的对比阐述情节、刻划人物、表达情感和激发舞蹈动作。德利布在这部作品中许多音乐都表现出他的个性,这在当时是新的想法——这是一部采用音诗来描述制作的音乐。 《葛佩莉娅》目前还是经常演出,而这部九十分钟左右、优雅而轻快的作品也有改编成音乐会组曲的形式,在音乐厅演出,可见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有其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