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解述: 巴黎首演原來版本出於聖·莱翁之手,它的舞蹈十分精彩,和音樂可說相得益彰,圣·莱翁和博扎姬就这样带着这部舞剧的光荣一梦想悄然离去,值得庆幸的是一百多年來,這部舞劇曾有过許多不同的版本,雖然它們都以木偶造成的誤會為中心,但各位编导的處理各有創新。尽管《葛佩莉娅》最初的成功和持久深入人心,但其第三幕为后续的编导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前二幕结束的时候,恋人的故事几乎是完整的,弗朗兹和斯万妮尔达已认识到他们各自的愚蠢。从第三幕的一系列性格舞的展示,被人们认为时间太长并游离于情节之外,有点画蛇添足。后续的作品已经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有一些编导干脆完全省略了第三幕,缩短成二幕剧。 1871年,约瑟夫·汉森编导的《葛佩莉娅》在布鲁塞尔上演,并于1882年在莫斯科大剧院(Theater in Moscow)上演。今天上演的大部分作品有据可查的是根据1885年俄罗斯的佩蒂帕版本而作,1885年他上演了一部新的作品,亚瑟·圣 - 莱昂的《葛蓓莉娅》,这版在原作基础上修订之后上演的。他作品的立意比较接近圣-莱昂的原作,佩蒂帕根據聖·莱翁的版本加以豐富,他将弗朗兹改为男舞者,以展示俄罗斯传统强大的男舞者,同时他还为第三幕补充了双人舞,這個版本在俄國成為經典。10年后的1894年,恩里科·切凯蒂和列夫·伊万诺夫再次修订了这一版作品,以其为基础的这个版本一直流传到今天。 1884年11月8日,被视为独幕版的《葛佩莉娅》在英国帝国剧院上演,但在1906年,一部完整版本在伦敦上演,被指揮者擅自加入了一些音樂。由丹麦芭蕾舞女首席艾德琳·吉尼(Adeline Genée)饰演的斯万妮尔达。她的伯父亚历山大·吉尼(Alexander Genée)的作品原本于1896年在慕尼黑上演。1933年,萨德勒之泉芭蕾舞团(Sadler's Wells Ballet)上演《葛佩莉娅》,是由尼古拉斯·谢尔盖耶夫(Nicholas Sergeyev)根据彼季帕恩里科·切凯蒂的版本而作,其後一直在英國廣受歡迎,而女主角莉蒂娅·洛波科娃(Lydia Lopokova,1892-1981)就是經濟大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夫人。 1887年3月11日,《葛佩莉娅》首次在美国上演,由马梅尔特·比贝里安(Mamert Biberyan)编导,美国歌剧院(American Opera Company)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上演。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是第一个在美国首演《葛佩莉娅》的俄罗斯人,1910年2月28日,在大都会歌剧院芭蕾舞团(Metropolitan Opera Ballet)演出并饰演的斯万妮尔达,被誉为“当代舞台上前所未见的出色舞蹈表演,在芭蕾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美国其他它著名的版本包括:1968年恩里克·马丁内斯的三幕版,由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上演,卡拉·弗拉奇(Carla Fracci)和埃里克·布鲁恩(Erik Bruhn)版(这一版本以前由梅特芭蕾舞团(BalletMet)演出)。 1896年1月26日,G.格洛塞曼和汉斯·贝克(G. Glasemann and Hans Beck)编导的《葛佩莉娅》由哥本哈根丹麦皇家芭蕾舞团(Royal Danish Ballet, Copenhagen)上演,这一版是从俄罗斯流传到丹麦的,汉斯·贝克编导的这一版作品比较贴近了原来的故事,它集中展示了女舞者技术技巧,斯万妮尔达是唯一一位用足尖跳舞的女主角。舞者深受观众的欢迎,但同时也被批评其音乐删节太多。 历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斯万妮尔达",其中尤以1938年蒙特卡罗芭蕾舞团(Les Ballets de Monte Carlo)的亚历桑德拉·达妮洛娃(Alexandra Danilova)成为最佳斯万妮尔达,被赞为"最完美的斯万妮尔达"。此后的二十年间,在欧美的许多芭蕾爱好者心目中,达妮洛娃竟成了斯万妮尔达的同义语。 1954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创始人尼涅特·德·瓦鲁娃女爵士(Dame Ninette de Valois,1898-2001)根据切凯蒂版改编的版本(切凯蒂版则是根据佩蒂帕版改编的)。 圣·莱翁去世后,《葛佩莉娅》曾一度删去了第三幕,缩短成二幕剧。1966年,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编导米歇尔·蒂斯柯贝()在重演该剧时才又将第三幕重新复原。他强调霍夫曼原作精神的要素,使木偶葛佩莉娅成为剧中不可缺少的戏剧性人物。扮演女主角的科洛德·佩茜那种自豪、调皮劲儿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同时阿达诺索夫对弗朗兹的塑造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73年,巴黎歌剧院在皮埃尔·拉科特(Pierre Lacotte)的编导下,再次重演《葛佩莉娅》。皮埃尔·拉科特生于1932年, 在巴黎歌剧院的舞蹈学校就学。1946年他进入了芭蕾舞团,而且于1951年被命名为一级舞蹈演员。195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芭蕾舞团。1968年,他找到了一些菲利普·塔利奥尼(Filippo Taglioni)写的《仙女》(La Sylphide)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写成了一本关于浪漫芭蕾的书。从此,他基本上成了浪漫剧目(《葛佩莉娅》,《多瑙河的女儿》(La Fille du Danube),《吉普赛人》(La Gitana), 《天鹅湖》……)的编舞专家。在巴黎法国国家高等戏剧艺术学院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任教之后,他被任命为新蒙特卡罗芭蕾舞团的团长之一,1988年他离开了该舞团,去了维罗纳歌剧院的芭蕾舞团。在1991-1999年间,他还曾经在南锡国家芭蕾舞团和洛林地区国家芭蕾舞团担任过团长。他根据歌剧院博物馆的资料,除了改用男演员担任原来由女演员扮演的弗朗兹外,包括舞美,服装,装置都恢复了初演时的模样。 1974年,由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根據佩蒂帕的版本为纽约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复排了此剧并在纽约州萨拉托加温泉(Saratoga Springs, N.Y.)表演艺术中心首演。由於巴兰钦在年輕時曾在圣彼得堡帝国剧院(Imperial Theatres of St. Petersburg)擔任舞蹈員並在此劇的第一幕中演出《瑪祖卡》舞,所以對佩蒂帕的版本非常熟悉,把它重排自然得心應手,而且他還邀請有當代最偉大的斯万妮尔达之稱的亞歷山德拉·丹尼洛娃(Alexandra Danilova,1903-1997)协助,使得改编更加美滿,因在她的舞蹈生涯中多次担任过《葛佩莉娅》中主演。这一版本最為美國人所稱道。巴兰钦新的版本重新编排第三幕了和第一幕的玛祖卡舞,查尔达什舞和弗朗兹的变奏。巴兰钦的版本把災難与和平的情節化為男女主角的雙人舞和各自獨舞的變奏,象徵了一對愛人的和解和各自歡欣的心情,最後以氣氛熱烈的群舞結束。这一版由帕特里夏·麦克布莱德(Patricia McBride)饰演斯万妮尔达和赫尔·吉托马森(Helgi Tomasson)饰演弗朗兹。巴兰钦增加了《仙女》和《希尔维娅》中的音乐能够让弗朗茨有更好的发挥。 1975年,法国著名编导罗兰·佩蒂(Roland Petit,1924-2011 )又以其独特的风格上演了《葛佩莉娅》,并由本人扮演了葛佩留斯,大胆地把这传奇式的古怪老头改成了一位身着燕尾服的绅士。他把三幕剧改为二幕剧,在第一幕中加进了表现从军营出来的士兵与姑娘们恋爱的康康舞(Cancan)(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流行舞蹈)。在第二幕中,还加入葛佩留斯作为一个普通人与斯万妮尔达产生爱情的情节,充分施展了罗兰·佩蒂出色的哑剧演技,这一版大约是根据1880左右的版本而作。 罗纳德·海德(Ronald Hynd)(生于1931年4月22日)是英国舞蹈家和编导,20世纪40年代末,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团(Royal Ballet)开始跳起舞。1985年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复排了《葛佩莉娅》,时至今日成这一版成为该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这是现今重新复排最为活泼动人及最忠于原著的版本之一。作品曾为意大利斯卡拉芭蕾舞团(La Scala Ballet)、丹麦皇家芭蕾舞团(Royal Danishi Ballet)、澳大利亚芭蕾舞团(Australian Ballet)及东京芭蕾舞团(Tokyo Ballet)所演出。 附:《葛佩莉娅》上演的主要版本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