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舞本身,对我影响最大! 1992年,王媛媛在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里当演员的时候,因为参演了王玫创作的《潮汐》,其后就毅然选择报考了北京舞蹈学院的现代舞班。《潮汐》这个作品成就了王玫在情感与形式交织中的个性创造,16位舞者在对蔚蓝色“大海”的象征和隐喻中表达了中国变革中的“潮汐”意象,让人充分感应到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生命潮汐的同步,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好比沧海一粟。作品注重的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肯定现代性,还未从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角度来思考历史和现实,反思社会现代性。对于年轻的舞者而言,尚无法理解到现代舞的精神价值。 媛媛说她很幸运,北舞的第一个现代舞班非常开放,虽然王玫老师指导最多,但也并不是一个老师带到底,一半的时间都是外教上课,大家都在摸索。1994年,北舞还举行过一个国际性的舞蹈院校舞蹈节,向世界张开怀抱,以开放独立的姿态面对世界。她也是在那个平台上接触到了中国南方的一些志同道合的现代舞人,比如广东现代舞团的核心人物杨美琦,以及尚未走出国门的沈伟等。 在与北舞内外不同老师和舞者的学习交流中,她和同学们都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跳舞?我跳什么舞?”等一些现代舞人必须常常反思的问题。 现代舞需要“打开自己”。而什么是“打开自己”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当时,有人认为,打开自己似乎就是打开自己的封闭个性,追逐个性的开放。但媛媛却认为当时的问题是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我本身不是一个开放的人,很内向,很安静”,媛媛发出疑问:“为什么跳现代舞的就要抽烟?为什么就一定要说脏话 ?” 具有开放的个性和叛逆的行为不一定就代表你真正的“开放”! 换句话说,现代舞的“开放”不是指个性的开放,而是心态和思想的开放。对王媛媛而言,思想再开放,行为也是有顾忌的!她说,“现代舞是给你一个开放的思维,而不会给我一个开放的行为。”说到这时,她拨弄着自己的耳朵,打趣地说:“你看我到现在连耳朵眼都没有!” 媛媛常常素面朝天地出现在公众中,她更在意精神的打磨和心灵的塑造,而不想重复自己。尽管她认为自己是“一个胡乱思维的人”,在行为上她却是一位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与人为善的“70后”女子。 难怪,当她面对学院派通常的赞美——“你这个东西编的真好,很像王玫”的时候,她有清醒的自省意识,甚至感觉当头一闷棒:“我怎么能像别人,哪怕她是我的老师”! 难怪,她会不满足于体制内按部就班的教学实践,而想去做自己的作品。更何况当年的教学还不到启发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时候。北舞毕业留校当了3年教师后,她选择赴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舞蹈学校深造,只身赴美闯荡。 难怪,当中央芭蕾舞团致电希望她来参与创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时,她会义无反顾地回国。由此,王媛媛也开启了她在芭蕾舞团创作现代舞之路。传统芭蕾跳条件,现代舞跳观念,而当代芭蕾强调质感,也重视思想。媛媛说,“这两种东西我都喜欢”。她从小就爱好芭蕾,长大后在国内外学习现代舞,然后又在芭蕾舞团工作,所以对于芭蕾舞团和现代舞团的生存管道以及与观众打交道的方式逐渐获得了认知。 2008年,王媛媛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当代芭蕾舞团。一方面,她希望用她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中国观众走近现代舞,认识现代舞,接受现代舞。另一方面,她借鉴芭蕾舞团严谨的工作制度,使自己在建团之初能有序地运营。 但从舞团的英文BEIJING DANCE THEATRE(北京舞蹈剧场)可以看出,王媛媛对于创作的方向和舞团未来的发展空间时开放的。事实上,从舞团建团以来的作品,也能显现舞团多元并包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