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什么都接受,关键看是放在什么地方! 谈到审美,王媛媛表示:我什么都接受,关键看是放在什么地方! 从建团之初,王媛媛将其舞团设定为国际视野的当代舞团,要走上最具艺术指标意义的国际艺术展演平台,比如美国BAM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英国萨德勒之井舞蹈剧场等。几年下来,她的目标早已实现。舞团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十几个国家,在三十多个城市的著名剧院进行巡回演出。 在中国,王媛媛偏爱将作品的首演剧场设定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其实,这个现代化多功能讲堂并不是最佳的舞蹈观演场所,但当初蔡元培所倡导的“兼容并包”使这里更像是王媛媛的精神家园,承载着王媛媛所向往的自由精神:尊重差异、崇尚自律、追求卓越。 媛媛建团前后的作品,不只是她艺术观的折射,也是她人生观、世界观的映照。外表的文静与内心的犀利在她身上获得了统一,就好像她可以灵活运用芭蕾的肢体去表达观念一样。 从《情·色》的情感视角,到《霾》和《野草》的社会视角,到《莲》的人性视角,再到《夜宴》的心理视角,王媛媛坚定地实践着她对现代舞的认知。 从纯粹的肢体语言,到跨界的创作;从非叙事到叙事;从委约创作到委约他人创作,王媛媛灵活地驰骋于她的创作空间。 情感视角 《空间日记》是媛媛对青春生命的一次回眸和新生舞团当下处境的思考,也是媛媛对舞台空间的一次探知,舞者之间的身体距离空间,光影的空间,舞者与滚动纸条形成的虚实空间,这是一个非叙事的观念形态的作品,却因为是足尖上的现代舞而别具一格。 《情·色》(2006)虽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委约创作,却是当年三十岁的王媛媛对自己爱情和婚姻的一次反思,更是她对女性爱情观的一次探讨,让我想到了张艾嘉的一部电影《20 30 40 》。同样一个女人,在20岁、30岁、40岁这三个人生最核心的阶段,对情感的态度会有什么异同呢?不同女人,在同一年龄段对爱情的看法又会表现出怎样的差异和相似的情感走势呢? 电影有情节,舞作没有情节,却有人物,而且场景设置和动作呈现都很自然,“门”、“沙发”、“屋檐”非常准确地象征了三个年龄段的生活和感受,不过年轻的同一质感的舞者较难表现出年龄差距和心理差距。这样的题材是很难驾驭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毕竟人生不是符号,生命阶段也没有标签。好在舞蹈作品给人的想象力空间是开放的。40岁之前的人生,女人容易为情所系、所困、所累;40岁之后的人生,女人更应懂得平衡人生的价值。女人一生不同的阶段,各有各的精彩。这部作品谈不上深刻,却可以感受到编导用情很深,而使作品直击人心。 在《惊梦》(2007)中,王媛媛开始探讨“生命轮回的意义”,汤显祖的《牡丹亭》给了她思考的起点。李六乙担任导演的中芭版《牡丹亭》着墨于杜丽娘的心理空间剖析,分别代表着本我、自我、超我的红衣杜丽娘、蓝衣杜丽娘和白衣杜丽娘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营造出了生命的精神空间感。王媛媛的《惊梦》则强调了生命的时间感。无论是四百年前,还是四百年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依然就像是一场惊梦。尽管曾为爱而死,又为爱复生,然而彼此爱上的似乎只是爱情本身。这部作品是王媛媛在梦境中穿越生死,与为爱情奔走的杜丽娘的灵魂进行的一次对话。对于她来说,她完成了爱的洗礼,犹如一次“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