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浪漫芭蕾 ㈠ 来龙去脉(1832~1876)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发端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巴黎,现实生活中的战乱和苦难不但未泯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促使这个流派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的不朽之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表现神秘莫测的超自然境界,传达人们在世俗空间中难以如愿的理想。表现在这个时期的芭蕾舞剧中,就大多是些不现实的仙凡之恋,如《仙女》(1832)、《吉赛尔》(1841)、《帕基塔》(1846)、《海盗》(1856)、《葛蓓莉娅》(1870)和《希尔维娅》(1876)等等。“巴黎”和“芭蕾”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当时的芭蕾舞校曾多达数百家。 法国流派对芭蕾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率先推出了轻盈飘逸的脚尖舞技术,而身为瑞典-意大利后裔的法国芭蕾巨星玛丽·塔里奥妮则因在巴黎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大舞台上,主演了父亲菲利波·塔里奥尼专门为她度身创作的“浪漫芭蕾的处女作”——《仙女》而名垂青史,更开创了一个“白裙芭蕾”的新时代。 作为“浪漫芭蕾的悲剧代表作”,《吉赛尔》将浪漫芭蕾那种“仙凡之恋”的题材和轻盈飘逸的动感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由法国诗人和舞评家泰奥菲勒·戈捷创作的剧本令人心驰神往,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创作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两位法国编导家让·科拉利和朱尔·彼罗在第一、二幕中分别创作的好戏和好舞足以感天动地,而意大利表演家卡洛塔·格里西则将吉赛尔的人鬼情表现得摧人泪下。 浪漫芭蕾是法国流派芭蕾的兴盛时期,其总体特征与整个法国文化一样,可谓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情怀浪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这些特征由于布农维尔这个法裔芭蕾家族的传播,很快便在丹麦这个北欧国家生根、开花、结果,甚至在法国芭蕾衰落时,也依然得到发扬光大,并逐渐形成一个取之于法国,并具有自身风范的丹麦流派。 ㈡ 名家青史 菲利波·塔里奥尼1777年生于意大利米兰的一个芭蕾世家,1871年卒于该国的科莫。其父是意大利的芭蕾大师,弟弟和儿子都是芭蕾表演家,但使他名垂青史的则是女儿玛丽·塔里奥妮。正是由于他的精心调教和度身编舞,塔里奥妮才能同《仙女》(1832)一道横空出世,首开浪漫芭蕾轻盈飘逸的风气之先,芭蕾女演员才能同脚尖鞋结下不解之缘,其编舞风格则被誉为“高贵典雅、轻盈飘逸、处女般纯洁、宗教般神秘”。 让·科拉利1779年出生,1854年逝世于法国巴黎,祖籍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他早期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接受系统训练,但晚至23岁才登台首演,而对编舞而言,则更是大器晚成。至今仍由各国芭蕾舞团常演不衰的,应是1841年他同法国编导家朱尔·佩罗携手创作的《吉赛尔》这部“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颠峰之作”,而他在第二幕女鬼群舞中表现出来的清冷诗意和神秘氛围,则可谓这种风格舞剧的典型场面,更突破了其以往更加偏爱辉煌的审美取向。 朱尔·佩罗1810生于法国里昂,1892年卒于该国的帕拉梅。他早年在家乡学舞,13岁在巴黎首次登台后,开始随名师A.维斯特里深造,1830年入巴黎歌剧院作了主演,因而有机会与浪漫芭蕾的巨星玛丽·塔里奥妮同台共舞。1834年在那不勒斯邂逅了学生、情人和舞伴儿卡洛塔·格丽希,并与其成功巡演于欧洲各地。1836年,他开始编导生涯,代表作有《艾丝美拉达》(1844)等。不过,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作品则是同科拉利携手创作,并由格丽希1841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的“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颠峰之作”《吉赛尔》,而他在其中则编导了女主人公的全部舞段。 亚瑟·圣-莱昂1821出生,1870逝世于法国巴黎。他自幼随父学舞,14岁在慕尼黑开始职业生涯,17岁在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任芭蕾男主演,后在伦敦邂逅意大利明星范妮·切里托,并娶她为妻,同台主演并自行编导了一些芭蕾舞剧。1859年,他前往圣彼得堡,接替佩罗出任帝国剧院芭蕾大师10年,随后返回巴黎歌剧院任芭蕾大师,编导的《葛蓓丽娅》(1870)成为法国浪漫芭蕾的喜剧代表作,至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之上。作为编导家,他改编的民间舞为古典芭蕾舞剧中的“性格舞”模式奠定了基础。 玛丽·塔里奥妮1804年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芭蕾世家,1884年卒于法国马赛。她早年随父学舞,在领悟到芭蕾那超凡脱俗之美后,每日超负荷训练直到动弹不得,因而18岁首次登台便身手不凡。1832年,她在巴黎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大舞台上,成功地主演了父亲为其度身创作的浪漫芭蕾舞剧的处女作《仙女》,开创了一个“白裙芭蕾”的崭新时代,并使轻盈的脚尖舞步和飘逸的过膝长裙成为后世芭蕾女演员必须尊崇的舞蹈形象,更使得“三长一小”(长胳膊长腿儿长脖子,外加一个小脑袋)这种肢体特征,成为后世芭蕾女演员梦寐以求的审美标准。 范妮·埃尔斯勒1810生于奥地利的冈本多尔,1884年卒于维也纳。其父是德国作曲家F.J.海顿的侍从和抄谱员,她早年曾在维也纳剧院的赫舍尔特芭蕾舞校,随后在卡恩奈特剧院作舞者。她15岁登台便引起轰动,其不凡的气度和女性的光芒得到F.塔里奥尼、A.维斯特里等编导大师的盛赞。1834年,她加盟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作女主演,与玛丽·塔里奥妮平分秋色,其异教徒式的火红舞风与塔里奥妮那基督教式的白裙芭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得巴黎歌剧院的大舞台上更加绚烂多彩。 卡洛塔·格里希1819年生于意大利的维西纳达,1899年卒于瑞士的圣让。她自幼赴米兰习舞,10岁便入斯卡拉剧院芭蕾舞团担任群舞,是极为罕见的芭蕾神童。1833年,14岁的她在那不勒斯邂逅了后来成为“浪漫芭蕾”编导大师的佩罗,两人一见钟情,随后以师生、舞伴和夫妻的三重关系驰骋于巴黎舞台,并因此开始备受瞩目,在1841年得到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聘书,以及诗人和舞评家泰奥菲勒·戈捷的终生青睐。同年夏天,她因主演由戈捷编剧、佩罗与科拉利共同编导的“浪漫芭蕾”悲剧代表作《吉赛尔》而蜚声欧洲舞坛。 泰奥菲勒·戈捷不仅是芭蕾剧作家和批评家,而且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头面人物和“为艺术而艺术”学派的创始人。他1811生于法国塔布,1872年卒于该国的纳伊,舞蹈方面曾受到意大利名家布拉西斯的启蒙。出于对浪漫芭蕾巨星格丽希的挚爱,他曾为这个时期的颠峰之作《吉赛尔》撰写了剧本。作为法国《新闻周刊》的评论家,他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巴黎,发表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芭蕾评论,并对塔里奥妮、埃尔斯勒和格丽希这三位最灿烂的浪漫芭蕾女明星的成长、芭蕾观众的培养,乃至整个浪漫芭蕾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萨尔瓦多·维加诺1769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舞蹈世家,1821年卒于该国的米兰。早年,他曾向当作曲家的叔父学习音乐,首次于罗马登台跳舞时扮演的却是女性角色,后又在法国芭蕾改革家诺维尔门下深造。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芭蕾舞剧,而在临终前,则一直出任米兰斯卡拉剧院芭蕾舞团的编导大师,为“早期芭蕾”向“浪漫芭蕾”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与众不同的是,他大多为自己编导的舞剧作曲,或改编他人的音乐。在编导上,他的独出心裁表现在,善于将节奏化的哑剧,有机地融入通常模仿性的手势和传统式的舞蹈,从而使整部作品与音乐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卡尔洛·布拉西斯1797年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878年卒于该国的切尔诺比奥。他自幼随法国名师学舞,12岁登台亮相,随后于波尔多和巴黎走红,而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则深受“情节芭蕾之父”诺维尔的影响。1816年开始,他先后在波尔多、巴黎和米兰跳舞,22岁开始为格鲁克、A.萨基尼、莫扎特等作曲家的歌剧编舞,1826年出任伦敦国王剧院的独舞演员兼编导,1837年则出任了米兰斯卡拉剧院舞蹈学校的校长。他最大的贡献是为学院派芭蕾的美学原则和动作规范著书立说,代表作有《舞蹈教典》(1828),并为浪漫芭蕾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女明星,故被奉为“19世纪最重要的芭蕾教育家”。 奥古斯特·布农维尔1805出生,1879年逝世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其父为常年工作于丹麦的法国芭蕾编导家。他自幼入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学习,15岁毕业后加盟该团作舞者,后获奖学金赴巴黎,在芭蕾大师维斯特里门下深造,并加盟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成为法国浪漫芭蕾代表人物塔丽奥妮的得意舞伴儿。1830年,他返回哥本哈根,接替其父出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团长和编导家,创作了大批芭蕾佳作。逝世后,他的代表作《仙女》(1836)、《拿波里》(1842)、《舞蹈学校》(1849)、《民间传说》(1854)、《柬扎诺的花节》(1858)、《远离丹麦》(1860)等代表作得到细心保存和复排上演,由此构成了丹麦流派芭蕾经典剧目中最重要的根基,并自1930年代的“布农维尔芭蕾艺术节”开始享誉国际舞坛。他在芭蕾史上的青史留名,还因其人品为同时代国际演艺圈的同行们所称颂。“活着的喜悦与美好”是布农维尔的芭蕾观,也是由他开创的丹麦流派芭蕾的两大特征。芭蕾对他而言,是“一种宗教,并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优美,也最能提升人们的品格”。 ㈢ 名作流芳 《仙女》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处女作和早期代表作,芭蕾史上开脚尖舞之先河的里程碑之作,1832年 3月12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A.努里,作曲J.-M.施奈泽弗,编导F.塔里奥尼,仙女由M.塔里奥妮扮演,青年农民詹姆斯由J.马齐耶扮演,詹姆斯的未婚妻爱菲由L.诺布莱扮演。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苏格兰乡村。青年农民詹姆斯即将与同村少女爱菲结为伉俪,但朦胧中却看到传说中的仙女从天而降,毕生第一次找到魂不守舍的冲动,更禁不住与她翩跹共舞。几经犹豫,他终于随仙女私奔,到密林深处那个仙女们出没的空间,追求那种不着边际的仙凡之恋去了,而全然忘记了自己的新娘将蒙受羞辱、自己的情敌将如愿以偿、算命的女巫将自鸣得意等各种尘世的牵挂。当他把那条女巫准备的魔巾缠在仙女翅膀上时,她却死在了他的怀中。村里传来热闹的乐曲,詹姆斯的未婚妻不得不改嫁了追求她多年的同村农民格恩,而詹姆斯则成了个无地自容的孤家寡人。 《仙女》的主要历史意义在于,意大利芭蕾巨星M.塔里奥妮于其中第一次将脚尖舞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并与过膝的白色纱裙一道,为浪漫芭蕾时期开创了“白裙芭蕾”这种轻盈飘逸的舞风,其影响透过浪漫芭蕾的悲剧代表作《吉赛尔》和现代芭蕾的处女作《仙女们》一直持续至今。 《吉赛尔》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悲剧代表作、颠峰之作和中期代表作,1841年6月28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V.D.圣-乔治、T.戈捷和J.科拉利,作曲A.亚当,编导科拉利和佩罗,村姑吉赛尔由格里希扮演,伯爵阿尔布雷希特由L.佩蒂帕扮演,女鬼王米尔达则由A.迪米拉特扮演。剧本的创作灵感来自德国诗人海涅的《妖精的故事》和法国文豪雨果《东方诗集》中的一首诗《幽灵》。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莱茵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清澈见底的村姑吉赛尔与微服出访的伯爵阿尔布雷希特一见钟情,双双堕入情网。可门第的悬殊只能使这场玫瑰梦化作泡影,并导致吉赛尔当场心碎而死。阿尔布雷希特和单恋吉赛尔的看林人希拉利昂均陷入了无法解脱的自责之中,并不约而同地去给吉赛尔上坟。坟场上,欧洲的民间传说中那些因被负心男人抛弃而屈死的女鬼们列队出场,并对所有到场的男人都格杀勿论,方法则是让他们疯狂地跳舞,直到最后一口气,以发泄自己的满腹冤屈。不过,在吉赛尔的虔诚护佑下,阿尔布雷希特免遭一死,而希拉利昂则成了牺牲品。 从1841年首演至今,160余年过去了,《吉赛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并在各国的舞台上常演常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第一幕为我们提供了大起大落、催人泪下的悲情好戏,而它的第二幕则为大家提供了酸楚哀艳、优美动人的绝代好舞,尤其是女鬼们的那段阴风骤起的大群舞,足以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吉赛尔与阿尔布雷希特的那段双人舞,也因难度系数颇大而成为各大国际芭蕾比赛的必选节目,其中又数吉赛尔的独舞更为精彩:那轻捷的脚尖碎步、酸楚的离别之情、飘然而起的托举、落地无声的跳跃,均成为各国芭蕾女主演们是否能跃入国际大腕行列的试金石。 《帕基塔》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1846年4月1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J.马齐耶和P.富歇,作曲E.德尔德维,编导马齐耶,吉普赛女郎帕基塔由格里希扮演,法国军官卢西昂由卢西恩·佩蒂帕扮演。故事发生在拿破伦统治时期的西班牙,说的是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帕基塔在危难之际,挽救了英俊潇洒的法国军官卢西昂,然后双双堕入了爱河,但由于门第低下而无法与他结为伉俪。经过重重磨难,帕基塔终于在盛大的宫廷舞会上,证明了自己的贵族血统,从而如愿以偿地与卢西昂结为百年之好。 在芭蕾史上,格里希素以融塔里奥尼与爱尔斯勒这两位浪漫芭蕾巨星的优长于一体而著称,前者被史学家当作是第一位穿脚尖鞋翩翩起舞者,技术强悍且飘飘欲仙,而后者则热情奔放并具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尤其擅长表演西班牙风格的吉普赛民间舞。因此,后世的人们不难想象格里希的表演中所具有的双重性:卓越的动作技术与感人的戏剧表演,而这种合二为一的优势则突出地表现在了由她主演的《吉赛尔》和《帕基塔》这两部浪漫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中。 《海盗》同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1856年1月23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V.D.圣-乔治和J.马齐耶,作曲A.亚当等,编导马齐耶,希腊少女米多拉由C.罗萨蒂扮演,海盗首领康拉德由D.塞加雷利扮演。舞剧取材于英国浪漫派诗人G.拜伦1814年发表的同名诗歌,其海盗初而秘密聚集在山洞、继而悄悄埋伏在市场等情节,海船因意外灾难导致出患难之交和一见钟情、官府中肉欲横流和妻妾成群等场面,以及19世纪的希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依旧残存的奴隶市场等野蛮风俗和海盗为救美人铤而走险的浪漫情怀……这一切都为历来偏爱异国情调和辉煌场景的芭蕾舞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题材。为了更加有效地抓住观众的同情心,编剧们有意识地保留了原作的标题、人物和神韵,并聪明地把女主人公的身份从早已嫁给海盗首领的家庭主妇改变成了一位性格独立而刚强不屈、大胆追求解放甚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处女,从而用这位美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成功地贯穿了全剧的始终。 剧中的男主人公康拉德、阿里是一群素以仗义疏财、杀富济贫而闻名天下的“海盗”。是日,他们因船只触礁而流落到了希腊的爱奥尼亚海滩,并在逃避土耳其巡警搜捕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几位希腊美少女的隐藏和保护。不料,这些少女随后却身陷囹圄,即将被人贩子出售为奴。多亏了海盗们智勇双全,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将她们救出了虎口。最后,女主人公米多拉与海盗首领康拉德在患难中彼此相爱,并结为伉俪,由此完整地演绎了一个“英雄救美人”的经典故事。 《葛蓓丽娅》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喜剧代表作和后期代表作,1870年5月25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C.尼泰和A.圣-莱昂,作曲C.德里勃,编导圣-莱昂,少女斯万妮尔达/木偶葛蓓丽娅由G.博扎克奇扮演,斯万妮尔达的男友弗朗茨由E.菲奥克尔扮演。这部舞剧的灵感来自E.T.A.霍夫曼的童话《睡魔》,但却没有使用睡魔把沙子洒在那些精力过剩的孩子眼中以促其入睡这条情节主线。剧情定位在18世纪的中叶,波兰南部与捷克交界的加里西亚地区一个小镇。斯万妮尔达和弗朗茨这对金童玉女终于订婚,但弗朗茨一见到漂亮女孩儿就想入非非的习惯却积重难返,令斯万妮尔达叫苦不迭。小镇上的其他女孩儿中,最让弗朗茨心动过速者莫过于孤寡老人葛白留斯家中那位孤芳自赏的千金葛蓓丽娅了。每天,弗朗茨都会赶去对她眉来眼去一番,让斯万妮尔达妒火衷烧。两人间打打闹闹,笑话百出,直到发现那目不斜视的美女葛蓓丽娅不过是葛白留斯精心制作的木偶时才重归旧好,最后双双携手,踏入了婚礼的庆典。 《葛蓓丽娅》的首演之夜,巴黎歌剧院里金碧辉煌且座无虚席,即将参战并惨败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聚精会神地欣赏了它。战争爆发后,歌剧院被迫关上了大门,《葛蓓丽娅》也只能在演出18场后告一段落。祸不单行的是,编导家圣-莱昂两天后因心脏病发作而辞世,而不到三个月后,女明星博扎克奇也因天花而夭折,从而为这出原本的喜剧芭蕾染上了悲剧的色彩。《葛蓓丽娅》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题材上,为正在衰落的欧洲浪漫芭蕾舞剧开辟了一个以木偶形象和动律为主体的崭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