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维娅》又名《戴安娜的仙女》,也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后期代表作,1876年6月14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J.巴尔比耶和B.德雷纳克,作曲C.德里勃,编导家L.梅朗特,希尔维娅由R.桑加利扮演,戴安娜由L.马尔盖扮演,厄罗斯由M.桑拉维尔扮演,阿敏塔由梅朗特扮演。 这部芭蕾舞剧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诗人和剧作家T.塔索1573年根据罗马神话改编的田园剧《阿敏塔》,讲述了牧羊人阿敏塔对仙女希尔维娅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后者则是月亮和狩猎女神戴安娜的部下。不过,希尔维娅最初拒绝了阿敏塔,不料被黑人猎手俄里翁强行抓进了山洞。在后者的丑陋与暴力面前,她开始回味阿敏塔的善良与温情。在爱神厄罗斯的帮助下,希尔维娅将俄里翁灌醉,然后逃脱出来,并欣然接受了阿敏塔的爱情,一场莫须有的仙凡之恋由此变成了现实,而戴安娜则宽恕了希尔维娅的固执,为这对情侣送上了衷心的祝福。舞剧中,爱神厄罗斯由女演员反串。 这部芭蕾舞剧的首演之夜便声名鼎沸,诸多的原因中包括它是巴黎歌剧院在加尼埃宫开张时演出的第一部新作品,因而格外引人注目;女主演桑加利的强悍动作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整个舞台上排列着大批巴黎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舞美的视野开阔和制作精美等等特点,都非常符合巴黎观众的口味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作曲家的才华横溢和音乐的出类拔萃:德里勃作为那个时代第一位愿意为芭蕾认真写音乐的天才作曲家,正因成功写作了《葛蓓丽娅》(1870)而进入风头正健的成熟期,而他在交响式的芭蕾音乐创作方面的探索则极大地影响了随后脱颖而出的P.I.柴科夫斯基。 《拿波里》又名《渔夫和他的新娘》,是丹麦浪漫芭蕾舞剧的代表作,1842年3月29日由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演于哥本哈根的皇家歌剧院,编剧与编导A.布农维尔,作曲H.S.波里、E.海尔斯泰兹、N.V.加泽、H.卢姆柏,渔夫真纳罗由布农维尔扮演,新娘特蕾西娜由C.菲捷尔斯泰兹扮演,海神戈尔夫由菲索尔扮演。在丹麦芭蕾编导大师布农维尔的所有作品中,《拿波里》可谓知名度最大者。作为一夜走红的芭蕾舞剧,它不仅至今活跃在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剧目中,并随该团周游过世界各地,而且近年来还由许多外国的芭蕾舞团搬上了舞台。它的第三幕一直作为该团的招牌戏单独演出,因为其中的生命活力和欢快舞蹈可谓浓缩了丹麦芭蕾历史上布农维尔时期的艺术精髓。 作为法国浪漫芭蕾高潮的直接参与者,布农维尔一方面将这部作品称作浪漫芭蕾舞剧,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热情爽朗的人文气质,坚决地摈弃了法国流派中那些生离死别的仙凡之恋,而纵情地讴歌了世俗生命中的阳光灿烂与男欢女爱。 舞剧讲述了意大利青年渔夫真纳罗与少女特蕾西娜从订婚到结婚的故事:拿波里的桑塔路西亚码头上,特蕾西娜正等待着出海打渔的真纳罗安全返回,可与此同时,她的母亲韦罗妮卡却要把她嫁给稍微富有的街头小贩佩普和贾科莫,但最后却只能给这对痴情男女送上自己的祝福。两人从此形影不离,并经常一道出海。不料在一次暴风雨中,特蕾西娜葬身海底,而真纳罗则被海浪冲到了岸边。人们对他退避三舍,纷纷指责他抛弃了自己的新娘。绝望中,真纳罗得到僧人弗拉·安布罗西奥赐予的护身符和圣母像,然后按照他的指引,潜入海底世界,寻找自己的新娘。在海神戈尔夫的死亡洞穴里,新娘特蕾西娜孤苦伶仃地挣扎着。她的美貌感动了海神,并因此变成了美人鱼,但依然拒绝了他的求爱。遗憾的是,当真纳罗闯进来时,她却已丧失了记忆,直到在圣母像的感化下恢复了人形之后,才与真纳罗相认。面对这样忠贞不渝的爱情,海神大发慈悲,不但为他们送行,并且赠送了许多厚礼。两人携手返回渔村,令村民们感到惊慌失措,认为只有魔鬼才能使特蕾西娜死而复生,并且让两人带回如此多的财富。好在僧人这位始作俑者出面解释:这一切均来自两位新人对圣母的笃信。恐惧解除后,大家纷纷送上各自的祝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在欢快热烈的意大利民间舞——塔兰泰拉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拿波里》经历了160多年的考验,至今依然活跃在丹麦国内外的舞台上,这不但要感谢布农维尔用超越国界的动作语言和绚丽多彩的南欧风俗,为我们编织出了一幅异国情调浓重的立体风景画,而且更要感谢他的历代传人们能够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时代的审美变迁,不断对原作加以调整,尤其是逐渐地删减了其中过多的哑剧表演,同时增加了更多的舞蹈段落,使全剧充满了舞蹈艺术特有的人体动感魅力。作为国际芭蕾大赛的必选节目之一,《拿波里》中的男子独舞可谓将丹麦流派中的男子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轻盈飘逸的奔腾跳跃和敏捷利落的脚下击打之中,将法国宫廷舞的高贵典雅与南北欧民间舞的质朴纯真结合得天衣无缝。 |